開公司找聯創財稅(180-9213-9007),西安注冊公司、代理記賬、商標注冊、財稅服務一站式搞定!
近年來,在助力脫貧攻堅、推進鄉村振興的偉大征程中,農民專業合作社在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促進農民增收等方面日益發揮著重要作用,成為建設現代農業、培養新型農民、建設新農村的重要載體和途徑。特別是對于返鄉青年而言,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為他們進行創業扶貧的一個重要舞臺。
然而,當前,農民專業合作社仍然存在著諸如合作社發展規模較小、制度不規范、成員合作意識不足、利益聯結不緊、資金制約發展等短板,也制約著返鄉青年發揮力量。
今年全國兩會,由共青團中央委托提交的一份《關于促進農村青年合作社發展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圍繞合作社提出問題和建議,再次引發關注。
做大蛋糕,需要補齊產業鏈
據統計,截至2020年5月,全國依法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222.54萬家,入社農戶超過1億戶。
就整體規模而言,合作社數量和入社農戶數量龐大,但現實問題是大部分單體合作社規模有限。《建議》指出,合作社“普遍人數較少、產業規模偏小,缺乏農業產業鏈的延伸,示范帶動作用難以實現”。
對此,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馮開文分析,在現有合作社成員構成中,留守農村的老人和婦女是主體。
“普遍而言,很多規模較小的合作社實力較弱,缺乏人才、資金,也沒有搭建起一條包括生產、加工、倉儲、運輸、銷售在內的完整產業鏈。”馮開文表示。
2015年6月,山西青年“甜蜜絲路”工程發起人王國峰組織成立山西祁縣永剛養蜂專業合作社。
王國峰認為,要推動養蜂產業發展,就要改變過去的小農經濟、各自為營的生產模式,把蜂農凝聚在一起擰成一股繩,走機械化生產、信息化管理、規模化養殖之路。
成立第一年,合作社便吸收55戶蜂農加入。
然而,王國峰始終感覺合作社規模過小,“這對吸引人才、資金和跨企業合作都產生一定的制約,不利于長遠發展”。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任大鵬認為,合作社規模過小,導致的后果就是使得資源支配能力不夠,“合作社本質是靠規模取勝,團結起來形成規模才能抗拒工商資本、抗拒市場擠壓,爭奪市場話語權”。
2016年9月,王國峰成立祁縣蜂業協會,他們從家庭養蜂作坊入手,將分散的養蜂戶整合起來,構建起了“協會+公司+合作社+蜂農”的產業鏈,不斷擴大合作社規模。
在山西青年“甜蜜絲路”工程帶動下,祁縣永剛養蜂專業合作社從最初成立時的55戶發展到2019年年初的344戶,實現從一個區域到全省10個縣的擴展。
以產業鏈擴大合作社規模,也是承德瑞泰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靜探索的路徑。
2016年,留學歸國3年后,張靜返鄉創業,加入成立5年的興隆縣瑞泰蔬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之初,合作社擁有105名社員,種植食用菌。
經過調研、討論,合作社決定發展興隆特色林果山楂深加工產業。張靜認為,只有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合作社才能更好地發展。
2017年,由合作社投資成立承德瑞泰食品有限公司,通過精深加工、旅游觀光等業務的發展,打造形成“種植、研發、加工、旅游觀光”一體的山楂產業鏈條。
張靜說,山楂成熟在10月前后,季節性強。“精深加工需要儲備一年的山楂原材料,對此,我們建設了1.5萬噸規模的冷庫,包括速凍庫、保鮮庫、冷藏庫,能夠保證果品新鮮、產品供應,同時延長農產品儲藏時間。”
馮開文認為,合作社通過組織生產能夠克服小生產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一家一戶的小生產組織起來形成規模,便能夠擴大市場議價權,提升抵御風險的能力,增加農民收益”。
做大蛋糕,需要給農民更多實惠
當前,農民專業合作社與成員之間普遍實行“按交易額進行盈余返還為主,按股權份額分紅為輔”的利益返還機制。
經過調研,《建議》指出,“由于目前農村土地經營權入股機制不完善,存在利益分配不清晰、退出難等問題,加上農戶合作意識不強等原因,大多數農民專業合作社僅僅充當服務提供者,難以通過深度聯結發揮規模經營優勢。”
任大鵬認為,對農民而言,合作意識主要取決于農戶生產模式,“對小規模農戶來講,首先考慮的是家庭的經濟安全。合作意識需要長期培養,只有實現了合作社成員的共同利益訴求,才會加強成員利益聯結,增強合作意識。”
在興隆縣瑞泰蔬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保證社員收益,合作社與社員簽訂協議,每年以超過市場價10%-20%的價格收購山楂。
張靜說:“2018年,合作社以高于市場價20%的價格收購山楂,那年山楂開稱價是0.7元,我們以0.85元價格進行收購,山楂價格最終漲到1.2元。通過這樣一種機制,帶動了至少4000農戶增收。”
在洛陽中科農村電商合作社,理事長吳迪對共有農場進行商場化改造,將每個大棚和10畝地作為一個商鋪,合作社負責管理、渠道,培訓后的職業農民負責生產,商鋪財務獨立核算,利潤對半分。
“在合作社里,農民以勞動力入股,合作社以技術和渠道入股。農民按照地租、勞動保障金、利潤的5:5分配,總共獲得三次分配,合作社真正成為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吳迪說。
《建議》建議,“完善土地經營權入股機制,建立科學合理的土地經營權入股評估機制、利益分配機制和退出機制,加強農戶與合作社利益聯結,真正實現從生產發展到產業興旺。”
任大鵬表示,引導農民以土地經營權、知識產權等多種資源要素作價出資辦社入社,探索資金入股、扶貧資金入股、土地入股、技術入股、勞動力入股等多種入股方式,都是可嘗試的路徑。
青年領創合作社需要特別支持
據調研,如今,資金已成為制約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主要瓶頸。
《建議》指出,“合作社成員出資、合作社盈利以及當地政府資金支持,是目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主要資金來源,缺乏資金已成為制約合作社發展壯大的主要瓶頸。”
在貸款方面,自2016年以來,財政部會同有關部門推動組建省級農業信貸擔保公司,取得一定效果,但和全國合作社需求相比,總體擔保水平還較低。在保險方面,由于農業具有高風險、低收益的特征,農業保險發展相對落后,體系仍不完善。
任大鵬認為,由于中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還處在一個起步階段,由此導致的制度不規范是一個發展階段的問題。
“對于很多返鄉青年而言,沒有足夠的資本積累,仍處在財富積累階段。”任大鵬建議,從整個宏觀政策層面來講,對于青年領創合作社需要有財政上的特別支持。
“目前,國家更多是采取兩種方式,一是獎勵優秀合作社,通過評選各級示范社的方式給予財政直接補助,再就是項目制申請資金支持。”任大鵬說。
王國峰說,雖然政府出臺下達相關做好金融服務工作的文件,但是涉農小微型企業由于自身實力限制,金融機構為避免收款風險,對小微型企業貸款會制定各種門檻和限制,這變相增加了小微型企業融資難的困境。
由于沒有充足的資金保障,王國峰也曾喪失與高校農業院所合作研發的機會。為此,王國峰希望國家積極出臺優惠扶持政策,加強對青年返鄉創業的財政補貼補助,對發展勢頭較好的企業,建立特色農業發展專項資金,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機制。
對此,《建議》建議強化信貸、保險、土地等政策支持,“指導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支持力度,通過風險分擔、費率補貼、貸款貼息等方式,切實解決合作社融資難問題。探索適合農村特點的抵押擔保貸款,有效分散和轉移貸款風險。推動農業保險服務體系建設,引導保險機構為合作社提供優質農業保險服務,降低經營風險。”
2020年4月15日,中國綠發會蜂巢基金與山西青年“甜蜜絲路”工程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發起“授粉者”計劃。
在這一項目支持下,如今,王國峰已將他的計劃推廣至河南、遼寧、河北三地,成立起合作社青年聯盟。
新農人要培養更多志同道合的“老農人”
今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其中提出,全面加強鄉村各領域人才隊伍建設。
但在農民專業合作社,不少青年表示,目前農村網絡技術、電商物流以及基礎設施還不完善,自己在銷售技能、產品推廣、市場分析等方面有很大的培訓需求。
《建議》指出,“大部分合作社仍處于單打獨斗狀態,品牌建設滯后,經營管理水平、服務人員素質都有待提高。”
初與蜂農交往,作為新農人的王國峰及團隊的養蜂新理念、新技術,與老蜂農的傳統觀念及方法之間產生了“交鋒”。
“多數蜂戶認為我們大學生頭腦中的書本知識都是空中樓閣,缺乏實地經驗,對我們的最新養蜂技術、授粉技術、蜂產品開發以至經營模式都持懷疑態度。”王國峰說,一些傳統的“老農人”寧愿選擇信任老一輩土專家的土技術、土辦法,也不愿進行新嘗試。
任大鵬認為,“囿于傳統經驗方面的局限,規避風險是農民的天然選擇。青年從城市返回農村,較之傳統農民視野更開闊,他們掌握農業轉型過程中所需的嶄新的種子技術、栽培技術、管理技術、機械技術等,擁有對接更廣闊市場的能力和冒險意識。”
王國峰說,在目睹合作社養蜂示范戶實現了產量提升和收益增加后,之前觀望的蜂農紛至沓來,開始接受新知識、新技術。
近年來,為將養蜂技術進一步推廣,王國峰團隊深入山西革命老區、貧困山區,對當地蜂農免費開展新技術、新理念培訓,并邀請省內外專家向蜂農傳授成熟蜜與巢蜜生產技術及最新蜂病防治辦法。
《建議》建議,“支持農村青年創業致富‘領頭雁’培養計劃,培育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青年專業合作社經營者,開展農民合作社帶頭人和基層農民合作社輔導員培訓。”
任大鵬認為,合作社創新發展歸根結底在于突破人才培養的瓶頸,“農村創新人才培養要不僅局限于返鄉青年群體,也要重視傳統農民群體的培養,從生產經營、信任機制、團隊合作、利益分配到市場競爭整個鏈條,都要介入。”
無獨有偶,在洛陽中科農村電商合作社,吳迪以智慧農工服務站為抓手,打造“農民技能化培訓、工廠數字化經營、農工眾創化生產”發展模式,將農民培養成具備職業技能的工人。
吳迪認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需要技術人才。他研發“智慧農工”系統,把復雜技術變成960項動作,全程1583項數據監控,突破種植技術需要20年積累經驗的瓶頸,讓農民零經驗種植高品質農產品。
30天變成“技術員”,60天成為“老師傅”。如今,吳迪在全國50個市建立小康農民講習所,累計培訓鄉村技術農工已達50萬人次,實現人均增收1.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