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公司找聯創財稅(180-9213-9007),西安注冊公司、代理記賬、商標注冊、財稅服務一站式搞定!
灞橋遺址,位于陜西省西安市灞橋區灞橋街道灞橋街村南側,灞河河床內,灞河,古代原名滋水。春秋時期秦穆公(公元前7世紀)稱霸西戎,為了炫耀武功,才把這條河流改名灞水。灞橋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巨型橋梁之一。它的歷史至少可追溯到2200多年前,在古代科技史上地位獨特。于1996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灞橋初為木質結構,王莽時期,因木橋被火燒殆盡而用石材改建。并一直使用到魏晉南北朝時期。 隋唐時期,因都城南移,灞橋于隋開皇三年(583年)被南移重建。重建后的灞橋至北宋時仍在使用。 隋唐灞橋在南宋時廢棄,元朝時,灞橋再次得到重建。明清時期,灞橋又得到多次增修和改建。灞橋遺址于1994年在當地人在灞河取沙時意外發現。長約400米,已清理三孔橋洞(橋墩4座、殘券拱3孔),橋墩呈船形,長9.25~9.52米,寬2.4~2.53米,殘高2.68米。墩距5.14~5.76米。墩下以石條鋪成長方形底座,石板長達17米,其下布滿木樁章構成橋基。橋墩兩端設分水尖和吸水獸。出土隋唐時期的瓦、琉璃瓦、宋、金、元瓷片,以及北宋維修橋身時利用的唐碑等。
2004年國慶節前,西安秋雨連綿,灞河水量劇漲并伴隨著大量泥沙。10月1日,雨后天晴,人們發現西安東郊灞河正中出現10個橋墩。這些橋墩洗去蒙在身上的千年泥沙,均為青石襯底,迎水面巨龜昂首。青石之間以鉚釘連結,每個橋墩寬約3米,橋墩與橋墩之間間隔6米,東西橫跨灞河約80多米長,一千年以前的灞橋橋墩因為一場大水的沖刷完整的呈現在了世人面前!10月5日,經過前日的大雨,在距遺址300米處的河床里,當地群眾又發現了兩座保存完整的橋墩及眾多排列有序的木樁。在一排橋墩最東面的一個橋墩處,原先被一層泥沙覆蓋著的一個石刻龍頭被水沖了出來,它長約50厘米,上面圖案清晰,線條粗獷,很是威武,且龍頭朝向與水流的方向相反,千百年來,它就這么守望著灞河奔騰不息的河水逝去。
不僅如此在東北方向約300米的河床里,還沖出眾多青石及大量木樁。河床上橫七豎八散落著一大片橋墩石塊,而且石塊上均有鉚釘相連,有兩座橋墩保存得相當完好,同時在橋墩附近還分布有大量的木樁,經過統計,露出河床的木樁共有92根,其中有40多根排列非常整齊。此處新發現的橋墩和木樁與1日沖出的隋朝石橋幾乎在同一水平線上,而且石料也一樣,這兩處橋墩很有可能同屬一橋。如果真是這樣,那么隋朝灞河橋橋長將超過300米,那是何等的壯觀!
如今,隋唐灞橋已經沒入灞河水中,也許隋唐灞橋時隔千年的現世只是一個小插曲,重新沒入水中應該是它最好的歸宿吧。
隋唐灞橋遺址的發現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是隋唐灞橋遺址是我國現存時代最早、規模最為宏大、橋面跨度最長的一座大型多孔石拱橋遺址。
二是隋唐灞橋應與隋唐長安城和隋唐兩代歷史一起進行綜合研究。
三是隋唐灞橋遺址的發現,為研究歷史提供了實物證據。
四是隋唐灞橋的廢棄是人們破壞生態環境,大自然進行報復的生動事例。隋唐灞橋遺址的考古發掘,為中國古代橋梁史、科技史以及隋唐史的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