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公司找聯創財稅(180-9213-9007),西安注冊公司、代理記賬、商標注冊、財稅服務一站式搞定!
灞河風光。
“鶯聲歷歷秦城曉,柳色依依灞水春。”從古至今,灞橋勝景都是文人墨客筆下的“常客”。
在灞橋,望得見青山:依托秀美洪慶山建成的洪慶山國家森林公園內林木郁郁蔥蔥……
在灞橋,看得見綠水:浐河、灞河、渭河三河穿境而過,萬畝水面碧波蕩漾,交匯成西安主城區內獨一無二的濕地景觀。
從城市園林綠化建設到大氣和水環境綜合整治,從積極推進植樹增綠到做大做強綠色產業,依托原有的生態資源和山水稟賦,西安市灞橋區堅持生態立區、生態強區理念,下大氣力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和城市環境提升,高標準打造高品質宜居生態區,讓灞橋“含綠量”十足,幸福感溢滿人心。
城市景觀。
向黑臭水體“宣戰” 水清岸綠人舒心
“雖然天氣漸冷,但午后我還是要來紡織公園的湖邊走一走,干凈的湖水讓人看著舒心。”家住灞橋區紡織城的劉師傅說。
劉師傅提到的湖是灞橋區紡織公園的人工湖,一年多前,這里遍布污泥和臟水,一度讓周邊群眾望而卻步。經過整治后,如今,湖水變得清澈,水質已完全達標。
黑臭水體是城市發展過程中的頑疾,不僅破壞城市人居環境,也嚴重影響城市形象。近年來,灞橋區重拳出擊,向黑臭水體“宣戰”。在黑臭水體整治中,灞橋區多次召開專題會議安排部署、制定系列措施積極推進、建立長效機制,夯實各級湖長職責,落實責任追究問責制,以水質達標目標倒逼促進湖泊管理,同時,拓寬群眾投訴舉報渠道,認真受理轄區內群眾對黑臭水體的舉報和投訴。
“山清水秀天藍藍,花香樹綠鳥兒鳴,草長鶯飛魚兒游,溝道再現生態天。”這不是在描寫江南,而是描寫整治后的唐家寨水庫的美景。
曾經,受上游江村溝垃圾填埋場滲濾液排放影響,唐家寨水庫水源逐漸受到污染,周邊環境也變得臟亂差。為徹底改善唐家寨當地及周邊環境,灞橋區于2017年啟動唐家寨陂塘污泥環境綜合整治應急工程。針對污泥堆積的問題,灞橋區對唐家寨陂塘內污泥進行固化轉運、清除淤泥質黏土層。清淤后,對陂塘進行整平防滲處理,在攔渣壩下游設置人工濕地,同時在庫區四周還設置了防塵、防臭綠化帶。
整治工程實施后,不僅有效解決了周圍空氣環境污染問題,改善了地下水水質,還美化了環境。如今,白鹿原原坡上下的果園里果樹枝繁葉茂、科技園靜靜矗立,原先的泥土小路也修建成了平坦的水泥路,令人欣喜。
灞柳風雪。
鐵腕治霾再提速 “清新灞橋”躍然東城
生態價值的兌付需要一個很長的周期,要實現城市發展與生態保護“雙贏”,就需要建設和治理的同步提升。
近年來,灞橋區為鐵腕治霾保衛藍天行動持續“加碼”,交出了一份優異的成績單:今年1月至8月,灞橋區空氣質量合格天數145天,同比增加9天,位居西安市第三。
空氣質量持續向好的背后,是灞橋區堅持經濟發展絕不能以污染環境為代價的壯士斷腕之舉。自2013年起,灞橋區重點圍繞“減煤、控車、抑塵、治源、禁燒、增綠”6個方面,實施大氣污染綜合治理,累計投入“治污減霾和環保節能”專項資金7.29億元。為提升執法成效,灞橋區成立9個環保所并配置執法裝備,對重點污染源安裝遠程視頻監控設備,并建成了“灞橋區鐵腕治霾監控指揮中心”,在生態環境保護信息化、自動化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同時,灞橋區在全市率先成立城管特檢大隊,對渣土車揚塵污染從源頭控制到過程監管實現全過程管理和無縫對接,加大對工地、煤場等重點場所揚塵問題的整治。截至目前,全區共計拆除燃煤鍋爐41臺310.54蒸噸;淘汰國三及以下重、中型柴油貨車860輛,輕微型柴油貨車1635輛、老舊燃氣車61輛,有效遏制了高排放車輛上路污染;完成26座加油站油氣三次回收設施管理標準驗收。
以綠色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灞橋區向高耗能、高污染說“不”。灞橋區對浐河、灞河13個排污口全部進行了徹底封堵,加強對地下水源地環境保護日常檢查,對取水井周邊的污染源進行取締和整治,配套建設了紡織產業園污水處理廠,對周邊企業生產、群眾生活廢水實現全收集、全處理。同時,加強重點污染源監管,對大唐灞橋熱電廠開展駐廠監管,成立了專職機構對江村溝垃圾填埋場進行日常監管和監測,確保重點企業穩定達標排放。
灞橋區還通過不斷完善網格化監管提升治污減霾水平。結合網格化管理平臺的29個視頻監控點位,共安排69名專職網格員對全區7個三級網格、192個四級網格進行巡查,確保問題及時發現、及時處置。
生態荷塘。 本稿配圖由灞橋區委宣傳部提供
編織生態綠網 引領綠色經濟新發展
“自從濕地公園建好,我每天都要來這兒鍛煉、散步,看著四周的美景心情特別好。”家住西安市灞橋區的申大爺說起灞橋生態濕地公園贊不絕口。“綠草茵茵、清水潺潺,這里就像一幅流動的天然山水畫。”說著,申大爺情不自禁地拿出相機,按下快門。
灞河是鑲嵌在灞橋土地上的一條綠色項鏈。近年來,灞橋區持續進行灞河兩岸綜合治理工程,沿灞河建設灞橋生態濕地公園,不僅對灞河河堤進行建設、加固,還在保持原生態的基礎上對河道及濕地進行綜合整治。如今的灞河兩岸,既是兼具原生態魅力和歷史人文魅力的“古城綠道”,又成為城市功能不斷完善的灞河水岸經濟帶。灞橋生態濕地公園被評為“國家水利風景區”、被聯合國授予“杰出環境治理工程獎”。
灞河的華麗變身僅是灞橋區走“改善生態環境+優化投資環境+提升產業效能+彰顯城市品質”綠色發展之路的一個縮影。
灞橋區相繼啟動實施了臺原坡面綠化、三環路林帶建設等綠化工程,形成了以“一山、一溝、三河、兩坡”為骨架的森林城市建設格局,全區林地覆蓋率達到43%。如果說,編織生態綠網是筑基之舉,實現生態保護與城市建設良性互動則是灞橋區的旨歸。目前, 灞橋區建成綠化廣場44處,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9.88平方米,現代建筑與景觀園林交相輝映,生活環境更加宜居。
生態環境趨優為灞橋區經濟發展吹來了一股強勁的“綠色旋風”,更引發一系列經濟發展的鏈式反應。灞橋區著力發展綠色經濟,按照高新技術引領、傳統產業升級、優勢產業突破的思路,加快培育現代服務業、新型工業、文化旅游業等主導產業;與知名國內外企業聯手,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引進新能源、新材料、現代信息、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圍繞建設宜居灞橋、打造最美城區的目標, 灞橋區堅持生態為基,推動高質量發展,打造大西安東部增長極,奮力為西安建設國家中心城市作出灞橋貢獻。(記者 康傳義 趙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