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公司找聯創財稅(180-9213-9007),西安注冊公司、代理記賬、商標注冊、財稅服務一站式搞定!
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是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明確要求。當前,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影響下,中小微企業面臨人力不足、供應緊缺、物流受阻等多重考驗。即便如此,不少企業沒有止步不前,而是抓住地方特色產業發展和營商環境優化的機遇,尋找適合自身特點的發展路徑,慢慢恢復元氣。
中小微企業活,則社會經濟活;中小微企業興,則社會經濟興。作為經濟運行的細胞,中小微企業是穩住經濟大盤、保障社會就業的主力軍,更是確保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重要力量。
在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不少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受限。一些活躍在縣城、鎮村的中小微企業利用自身優勢靈活應對,不斷尋找發展契機,在地方利好政策的幫扶下慢慢恢復元氣。這些中小微企業是如何挺過重重風浪的?它們的生存狀況究竟如何?近日,記者前往河南省周口市鄲城縣進行采訪。
技術過硬是底氣
在鄲城縣秋渠鄉于寨村口的威麗漁具生產車間里,工人們忙著打磨、拉絲、涂裝、貼標……一條條海釣竿從這里走向世界。
“我們擁有國內先進的海釣竿生產技術,就算在疫情形勢最嚴峻的時期,我們也有訂單保障,心里踏實。再加上辦理通行證非常順利,運輸并沒有受太大影響,現在已經恢復滿負荷生產。”威麗漁具有限公司董事長曾紅偉說。
位于豫皖兩省交界處的鄲城縣,近年來發揮面向江浙一帶承接產業轉移的優勢,借助全縣30多萬勞務大軍陸續返鄉創業的大潮,留住大批技能人才在家門口就業創業。一個個中小微企業在村莊落地,形成了鄉鄉有工廠、村村有車間的景象。
曾紅偉就是返鄉創業潮中的典型代表,他在創業成功、準備謀求更寬廣的創業門路時,恰好收到老家鄲城拋出的橄欖枝,幾十項招商引資優惠政策讓他安心在家鄉投資辦廠。
近3年來,鄲城縣通過招商引資落地企業538家,分布在全縣23個鄉鎮辦523個行政村,企業招工、群眾就業享受著“近水樓臺”的優勢。
“我的工作主要是給魚竿末端貼上1毫米寬、5毫米長的小標簽。需要用指尖兒掐著、仔細盯著才能貼好,一天能貼1000多個。”于寨村30歲的村民于金秋是威麗漁具的工人,憑著一雙巧手在家門口實現就業,每月收入3000多元。
40多歲的李芝憑借多年在漁具廠打工學到的技術,已從一名普通職員成長為技術員。看著威麗漁具車間墻上的標語,她感慨良多,“‘就業不用去遠方,家鄉就是好地方。’這話說到俺心窩里了。年輕時天南海北四處打工,如今家里有老人小孩需要照看不便外出,現在在家門口就業,每月收入四五千元”。
李芝心細手快,操作機器拉絲、涂裝樣樣精通,她把自己多年總結的經驗毫不吝嗇地傳授給新員工,成為大家致富的好幫手;于金秋眼明手巧,經過兩個月的培訓,發揮自己手穩、心靜的特點,掌握了在直徑1毫米魚竿末端貼標的技術。
技能人才是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基礎。中小微企業若想實現長遠發展,同樣離不開技能人才的支撐。曾紅偉、李芝等人的故事,正是鄲城縣引進企業、培育技能人才的一個縮影。
在鄲城縣寧平鎮街頭,剛掛上“浙能電源鄲城分廠”招牌的工廠生產一線十分忙碌。寧平鎮徐樓村的潘環英正為石墨烯蓄電池的正負極點膠水,待烘烤定型后再把電池搬下流水線等待包裝,一塊電池的重量約15公斤。“點膠水時要輕點、穩控,搬電池時要全力以赴。”這“一輕一重”看似簡單,卻需要反復操作練習才能拿捏到位。
“這里既是加工點,又是中部區域倉庫。”寧平鎮李孟胡莊的李彪2014年回鄉創業開辦電池廠,2021年起與浙能電源合作生產。他的電池廠帶動了周邊200余人就業,人均年收入近4萬元。
從一名打工仔到大企業的股東之一,再到返鄉創業當老板,用當地話說,如果沒有一門看家本領是“蓋”不住的。李彪被當地人稱為“電池大王”,只要他看一眼電池生產線,就能知道哪里存在問題。
問到疫情對企業的沖擊,李彪坦言,主要體現在生產進度被拖延、原材料等供應鏈供給跟不上、訂單執行延后等。“不過,當地政府為我們開通了綠色通行證,還提供各項稅收返還政策,再加上這里是分廠、倉庫,工人都是附近村莊的群眾,在工廠上班沒有后顧之憂。現在訂單量足,工廠滿負荷運行,相信很快就能恢復到正常狀態。”李彪說。
創新才能走得遠
“奶茶的杯子和吸管,快餐的碗、盤、勺、叉……這些產品都是用可降解材料制成的,填埋后能降解為植物可吸收的成分。”今年47歲的王紹強也是鄲城縣返鄉創業大潮中的一員。借助當地大力發展生物新材料產業的契機,他的公司生產出綠色環保制品,解決“白色污染”問題。
近年來,我國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國各地“限塑”“禁塑”力度不斷加大,生物可降解新材料產業發展方興未艾。河南省委、省政府將生物新材料產業列入重點發展的產業之一,這為當地企業帶來更多發展機遇。
今年3月份,河南省政府批準成立以河南金丹乳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為牽頭單位的河南省聚乳酸可降解材料產業研究院。研究院的成立也幫助金丹科技等企業瞄準乳酸、聚乳酸可降解材料全產業鏈世界前沿技術難題,以體系化、任務型、開放式模式,打造世界一流可降解材料的開放共享平臺。
在油墨印染行業打拼多年的王紹強嗅到了可降解新材料的商機,于2020年返鄉創業。“這是以玉米為原料的聚乳酸生產的食品袋。”在與金丹科技距離不足千米的高新區創業園內,王紹強創立了河南安姆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利用聚乳酸材料生產的超市手提袋、快餐用具等日用環保制品,正從高端消費市場向大眾市場普及。
不論是國家和地方給予的政策支持,還是良好的研發環境,都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優質條件,讓企業能夠安心生產。園區內一流的科研平臺和科研團隊,國家企業技術中心、乳酸技術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國家和地方聯合共建工程實驗室、河南省乳酸生物新材料院士工作站均設立在金丹科技,形成“院士、博導、博士、碩士、學士”一體的科技創新和管理團隊,與國內多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科研生產聯合體,承擔并完成50多個技術項目,取得了49項國家專利,其中8項核心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或領先水平、3項技術填補了世界空白。由金丹科技自主研發的L-乳酸產業化關鍵技術,也打破了國外技術及市場壟斷。
與金丹科技這類大企業相比,王紹強的小公司似乎有些微不足道。但他通過不斷創新,讓企業向前邁出了一小步,把聚乳酸改性,根據熱度、硬度、柔韌度需求進行生產,制成生活用品。改性車間里,聚乳酸熱熔、加料改性、烘干、切斷;成品車間里,吹膜、墨印、成型、切割、包裝……王紹強還在摸索改進生產線,創新各式各樣的可降解環保袋,讓產品從小縣城走向世界。
“現在縣里外出招商都帶著可降解環保袋,當‘推銷員’。我們力挺有創新擔當的中小微企業做大做強。”鄲城縣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黃磊說。
好環境提振信心
縣域經濟是各地穩住經濟大盤的“底座”,發揮好縣域經濟“壓艙石”作用,能更好穩住經濟大盤的“硬支撐”。疫情的反復沖擊,考驗著縣域經濟營商環境建設的成效。
“這批訂單之前受到疫情影響,物流運輸受阻。為保障重點工程建設,政府部門開辟綠色通道,我們先發貨到蘇州,再轉運至上海,解決了運輸難題。”在河南瑞龍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趙玉新指揮著一輛運輸車輛吊裝阻燃新材料。他告訴記者,建廠初期,鄲城縣提供了食宿生產一體化的生產區,工人閉環管理,沒有因為人力問題影響生產。
趙玉新也是鄲城人,當初回鄉建廠,看中的就是這里的營商環境。從回鄉考察到投產運營,全程都有一名當地干部提供“保姆式”指導和服務。2020年度,鄲城縣營商環境評價取得全市第一、全省第17位的成績。
“這些阻燃新材料之前一直被國際企業壟斷,我們研發出來后,倒逼國外企業紛紛降價。我們的原料優良、發展環境優越,在國際市場已經站穩腳跟。”趙玉新對公司未來發展信心滿滿。
不過,河南縣域中小微企業也不同程度地面臨著市場萎縮、資金短缺等問題。河南省委、省政府以“能力作風建設年”“萬人助萬企”活動為抓手,把各種減、免、返、送、駐等惠企利企政策送到企業身邊,為中小微企業注入了強心劑。
為了給企業發展提供肥沃土壤,除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外,鄲城縣還在完善產業布局上不斷探索。
鄲城縣今年謀劃各類項目251個,總投資732億元。其中,上市企業金丹科技已形成年產12.8萬噸乳酸及系列產品的生產規模,國內市場占有率達70%以上,30%以上產品出口。
鄲城縣還發揮自身資源優勢,緊抓東南沿海傘業向內地轉移的機遇,與天堂、梅花、紅葉、寶麗姿等知名傘業企業建立合作關系,規劃建設占地1000畝的傘業產業園,吸引106家制傘企業入駐,相關從業人員達9300多人,年產值達9億元。同時,鄲城堅持“縣有總部、鄉有分廠、村有車間、戶有作坊”的工作布局,推動生產加工向鄉村延伸,已設置201個鄉村加工點,增加近萬個就業崗位。
今年4月份,國務院同意在鄲城縣建設河南周口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這里以建設小麥產業創新發展引領區、黃淮平原現代農業示范區、科技支撐鄉村振興典范區為核心,打造人才高地、創新高地、產業高地。南京大學、河南農業大學等30多所知名院校的專家團隊已經進駐,為相關產業提供技術支持。目前初步謀劃了科技創新、全產業鏈融合體、數字農業、土壤改良、基礎設施、小麥新品種、人才培育7大類17個項目,發展前景廣闊,未來可期。
“我們全面落實好穩經濟各項政策,一個堡壘一個堡壘去攻克,以‘釘釘子’精神推動穩增長、穩市場主體、保就業各項政策條條落實、件件落地、事事見效。”鄲城縣委書記李全林說。
記者:夏先清 楊子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