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公司找聯創財稅(180-9213-9007),西安注冊公司、代理記賬、商標注冊、財稅服務一站式搞定!
近年來,遼寧省法庫縣以“支部有作為、黨員起作用、群眾得實惠、集體增收入”為目標導向,以組織振興為引領,由村黨支部領辦創辦合作社,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將黨支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群眾優勢和農民合作社的經濟優勢、市場優勢、生產優勢疊加,探索一條組織振興引領產業振興、帶動人才振興、促進文化振興、加快生態振興的鄉村振興有效路徑。
一、背景動因
(一)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持續外流,村里農業生產面臨后繼無人的尷尬處境。村黨支部和黨員干部作為黨在農村基層的戰斗堡壘和先鋒模范,應當積極主動領辦合作社,引導未入社農戶加入合作社,有效凝聚鄉村力量,并為入社農戶提供服務和幫助,當好領導者、實踐者、參與者。
(二)鄉村振興,生活富裕是根本。帶領廣大村民走好共同富裕之路,是村黨支部和村支書義不容辭的責任與使命。與傳統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相比,合作社對市場反應相對更敏銳、決策效率相對更高、經營方式相對更靈活,但在土地、資金等要素方面卻比較緊缺。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可以發揮其農村基層組織的核心地位作用,把村集體的土地資源、閑置資產、上級扶持資金等要素相對集中盤活,有效導入合作社,使村集體經濟的資源資產資金優勢與合作社的經濟組織優勢有機結合,形成優勢互補,通過合作社發展壯大鄉村產業的同時,村集體和村民也可以通過集體要素入股分紅壯大集體經濟,增加村民收入,實現共同富裕。
(三)鄉村振興,人才支撐是關鍵。當前,村干部隊伍年齡普遍老化、知識貧乏,建設現代農業的經營管理人才尤為短缺,鄉村振興的人才瓶頸制約亟待破解。合作社是農民自我組織、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監督的互助性經濟組織,它既是帶領農民發展產業的一條致富路,也是引領農民對接市場的一座過河橋。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發揮黨的政治引領作用和合作社的獨特制度優勢,把鄉村產業搞活了,就能在經濟建設的實踐中培養更多的鄉土人才和高素質農民,就能把更多愿意“返鄉回鄉下鄉”的各路人才吸引匯聚起來,形成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不竭的人才源泉。
二、主要做法
(一)強化組織引領,把準發展方向
縣委高度重視黨支部領創辦合作社工作,立足把方向、打基礎、謀長遠,構建“縣—鄉—村”三級黨組織聯動格局。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實行統一管理。制定《關于促進村黨支部領創辦專業合作社推動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成立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領導小組,建立章程統一審核、項目統一論證、分配統一規范、財務統一管理、社務統一公開、文檔統一保管的“六統一”機制,為合作社發展提供制度保障。二是突出支部主導,搭好結構框架。明確黨支部“抓組織建設、抓議事決策、抓經營管理”的“三抓”原則。合作社理事長原則上由村黨組織書記擔任,村“兩委”成員與理事會、監事會成員雙向進入、交叉任職;合作社議事決策需經過支部委員會商議后再召開理事會和社員大會;合作社項目規劃、經營管理等要經黨支部研究決定。三是注重考核評價,保障規范運行。將合作社工作納入鎮村黨組織書記述職評議、年末考核重要內容,縣委組織部、縣農業農村局、縣財政局成立聯合工作組,定期開展專項督查考核,督查情況、整改成效、考核結果及時通報公示。
(二)強化夯實基礎,把準發展節奏
縣委將打牢基礎作為發展關鍵,按照“一年示范引領、兩年優化提升、三年廣泛推開”的思路,逐步推動實施。注重學習培訓,提升發展本領。在市委組織部的大力支持幫助下,縣委組織部組織60余名村黨組織書記赴山東煙臺實地學習,開闊眼界、拓寬思路。縣委黨校開設合作社注冊審批、經營管理、項目建設、市場運行等多門培訓課程對233名村黨組織書記全員輪訓,著力將之培養成為鄉村發展的“主心骨”“領頭羊”。堅持試點先行,逐步發展壯大。全縣座談會后,各鄉鎮黨委組織各村召開研討會議,每個鄉鎮推薦4個試點村,縣委組織部、農業局等相關部門成立評審組逐一論證,擇優確定69個黨建好、隊伍強、基礎優的村先行先試。經過三年多的探索實踐,目前全縣合作社村總數已達195個,占行政村總數的83.7%,累計帶動10890余戶群眾入社,預計年底村集體可實現增收800萬元以上,戶均增收超過2500元。
(三)強化資源整合,把準發展需求
縣委把黨支部領創辦合作社作為抓實農村黨建的“龍頭項目”,整合各類資源要素優先投入到黨支部領創辦合作社。一是整合多方力量,提供工作支持。在統籌組織、農業農村、市場監管等多方力量提供工作指導培訓基礎上,在市場監管局設立注冊專辦窗口,強化特事特辦、特事快辦;與農業大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組織12個科技特派團提供技術支撐;與48家駐沈央企簽訂融合發展協議,通過“村企共建”推動小項目對接大市場。二是整合產業資源,創新發展模式。組織地域相鄰、產業相近的村采取抱團發展的方式形成產業聯合體,共同發展致富。三是整合政策資金,注入發展動力。將鄉村振興資金、扶持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資金以及脫貧攻堅項目資金進行整合,共計6500余萬元優先投入到黨支部領創辦合作社項目中,為合作社發展提供源源動力。
(四)強化項目建設,把準發展要素
縣委結合各村產業基礎、資源稟賦等條件,遵循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嚴把“項目關”,逐步形成種植養殖、土地經營等多種業態。一是逐級評審論證,因村制宜選準項目。采取“村申報、鎮審核、縣評定”方式,逐一對合作社項目審定把關,保障項目設計合理、定位準確。二是立足資源稟賦,因勢利導挖掘項目。指導鎮村結合鄉情村情、產業基礎深入挖掘項目資源。四家子蒙古族鄉王爺陵村依托本村棚菜種植基礎創辦種植合作社,吸收57戶建檔立卡戶入社,有力推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三是強化跟蹤調度,因村施策建好項目。縣委每年召開黨支部領創辦合作社村書記提級述職會議,每季度召開專題調度會或現場推進會,組建工作指導組定期深入各村開展實地調研,現場辦公解決問題,并結合“縣鄉搭擂臺、比武促振興”觀摩活動開展擂臺比武,推動各鎮村在觀摩交流、評比展示中不斷優化項目建設,實現振興突破。通過黨支部領創辦合作社,在增加村集體、村民收入的同時,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得到全面增強,鄉村振興基礎更加牢固,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得到顯著提升。
三、主要成效
通過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黨組織的影響力潤物無聲地滲透到農村工作方方面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黨組織凝聚力得到增強。隨著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逐步收獲成果,成立之初許多沒有入社的群眾也紛紛要求加入合作社。事實證明,群眾是需要組織的,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就是將一盤散沙的群眾變成一個拳頭,抱團發展的過程中增強了群眾對黨組織的歸屬感,強化了集體意識,廣大群眾真切地看到了黨組織是在一心一意帶領群眾努力奔向好日子,群眾對黨組織越來越信任,黨組織凝聚力越來越強。
(二)基層治理能力得到提升。通過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群眾與村集體連心、連利、連責,成為了經濟利益共同體。群眾入了社,就成為集體中的一分子,大家發自內心地跟集體干,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村民與集體之間、村民與村民之間越來越團結,社會風氣也越來越和諧,以往許多鄉風文明、矛盾糾紛等問題迎刃而解。
(三)干部隊伍得到鍛煉。在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過程中,鎮村兩級干部發動群眾、組織群眾,建設項目、對接市場,實踐中基層干部們不僅經濟發展的思維、能力有了提升,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更是得到加強。事實說明,不只是有一支好隊伍才能帶好一個村,有一個好平臺完全可以鍛造出一支好隊伍。
(四)農產品“話語權”得到提高。以往農民單門獨戶種地,農產品分散流入市場,導致大家對市場敏感度非常低,很難把握住市場行情,更沒有最終議價權、定價權。有了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把分散的資源整合起來,零散的產品集中起來,以往被動找市場的局面迅速轉變為市場主動找我們,議價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