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公司找聯創財稅(180-9213-9007),西安注冊公司、代理記賬、商標注冊、財稅服務一站式搞定!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當在汶川地震廢墟中剛蘇醒過來的小男孩呻吟著“我要可樂,冰鎮的”的時候,我們強烈地感受到跨國公司在中國市場巨大的沖擊力。30年來,外資乘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東風魚貫而入,搶灘中國市場,給中國經濟注入新鮮的活力,成為強大的同盟軍。
趕上中國好時光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揭開了中國利用外資的序幕。從此,作為國際市場的搶灘者,外資趕上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好時光。
從1979年到1991年的13年間,外資在華起步試水,小心翼翼地探求中國這個古老而又廣闊的東方市場。
1979年7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頒布,在中國合資經營的企業有了法律依據。1980年 8月,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經濟特區成立,標志著中國利用外資工作進入探索和試驗階段。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 年代初,對外開放漸次推進,初步形成從沿海地區向內地推進的格局。
這一階段中國對外開放的主要特點是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的示范作用—利用外資的優惠政策,華人華僑投資的帶動效應,以及“兩頭在外”的加工貿易的蓬勃興起。
但這一時期,中國大陸絕大部分的外商直接投資來自于港澳臺地區,而來自于歐美日的跨國公司投資則占很小比例。
在我國利用外資取得初步進展的同時,受根深蒂固的“左”的思想觀念影響,對利用外資的批評甚至責難也聒噪而起。這就是所謂外資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一時間,外資徘徊于中國國門之外。
就在這個關鍵時刻,1992年春天,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南巡發表重要講話,明確了大膽利用外資是一項全新的事業。
東風吹來,吹散了人們心頭的疑慮,全國掀起了吸引外商投資的熱潮,一直到2001年,進入了外資在華快速推進階段。
1992年,以浦東為龍頭的6個沿江城市、以琿春為代表的13個延邊城市和以太原、蘭州為代表的13個內陸省會城市開放。2000年,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至此,中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新格局形成。
這一時期,以全球500強為代表的大型跨國公司紛紛來華投資,外商直接投資開始大量涌入中國。僅在1992年當年就比1991年增加一倍以上,超過了100億美元。到1996年,更是突破了400億美元大關。伴隨著各種投資軟硬環境的不斷改善,不僅外國直接投資逐漸居于主要地位,而且來自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直接投資有了顯著的增加。
2001年12月,中國敲開WTO大門,正式成為WTO成員國之一,標志著中國對外開放的程度進一步提高,外資在華投資也進入了一個穩定發展階段。
中國兌現了申請加入WTO的承諾,在擴大開放、降低關稅、保護外資等方面又向前邁出了一大步。中國市場完全融入了國際社會,連一向視為禁區的軍工產業也向外資伸出了橄欖枝。
這一階段最顯著的特點是外資來源的多元化和形式的多樣化。外資在中國的市場和法律環境進一步提升,外資的規模和質量水平也不斷提高,并購成為外資切入中國市場的主導形式,研發和服務業成為外商投資的重點領域,利用中國市場營造全球競爭優勢成為外資的主要目的。
強大的同盟軍
改革開放之初,國門洞開,外資蜂涌而入,在根深蒂固的“左”的思潮影響下,國人視外資為當年的侵略者八國聯軍;后來的WTO談判,有人甚至辱罵中國的全權代表龍永圖是屈服于洋人的“賣國賊”。
盡管外資大舉入境,對中國的傳統產業構成嚴重的威脅,對中國民族品牌的生存也有震懾。但客觀上,外資對中國的經濟建設起到了潤滑和補充的作用。
雖然近幾年外資也有蛻變,一些跨國公司來到中國后,不再守身如玉,不再遵循先進的“國際慣例”來出牌,而是刻意“入鄉隨俗”,迅速讓自身“異化”,行為有失檢點,比如偷稅漏稅、行賄等不光彩的行為,也曾上演過“凱雷強娶徐工” 的鬧劇,掀起“達娃之爭”的風波,損害了跨國公司原本美好的形象。但外資在華功不可沒。據統計,2007年外商投資企業繳納的稅收近萬億元人民幣,占全國稅收總額的20%。
改革開放30年來,外資對中國經濟的貢獻份額與日俱增,給中國帶來巨額的資金、龐大的項目、前衛的技術,還有西方先進的管理模式,成為名副其實的“同盟軍”。
—推動中國經濟增長。30年來,外資挺進中國市場漸次由第一、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變,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轉變,從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的產品和服務向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品和服務轉變。
正是外商投資的與時俱進和持續升級,對中國經濟的增長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權威數字表明,中國在1990年代10.1%的年均增速中,外商直接投資的貢獻在3%左右,也就是說,外資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3 0%左右。
—加大中國出口貿易。30年來,外資企業在中國外貿所占份額不斷上升,在中國加入WTO后尤為明顯。1995 年,外資企業出口占中國出口總額為47.7%,到了2004年便已增至57.1%。而在1985年和1990年時,所占比重僅為3.4%和17.4%。
外資企業在促進中國出口規模迅速擴大的同時,也通過技術外溢的方式帶動了內資企業出口規模的不斷擴大,從而進一步促進了經常項目的貿易順差。最高峰的2007年,我國對外貿易順差達到2622億美元。可以說,外資企業在推動中國對外貿易增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緩解中國就業壓力。外資企業將中國投資環境的吸引力列為亞太地區之首。豐富廉價的勞動力資源是外商看好中國市場的重要因素,57%的外企認為豐富廉價的勞動力資源是其投資獲利的主要源泉,93.4%的外企對中國的勞動力資源感到滿意和基本滿意。
外商投資企業大量地集中于新興領域,實際上是創造了許多新的就業崗位,擴大了就業場所。外商投資企業吸納的就業人口已近5000萬,如果加上外貿和勞務輸出涉及的直接就業人口則達上億人。研究顯示,中國平均吸收1億美元外商直接投資便可創造2900多個就業崗位,這有效地緩解了我國就業的壓力。
廣闊市場
合作雙贏
平心而論,外資搶灘中國,不是單純來學雷鋒的,是瞧準中國這個“金磚四國”之一的新興國際市場,可以創造巨額的利潤。
改革開放以來,來華投資的外國企業累計已達50多萬家,在他們全球化戰略的征途上迎來了千載難逢的中國機遇。他們借助中國這條廣寬的跑道,實現在全球市場新騰飛的輝煌。
自1993年以來,中國一直是發展中國家中最大的外資流入國,到2007年底實際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累計已超過 7500億美元。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國公司中已有450多家來華投資,有些還把公司總部和研發中心遷到中國。
外資在華30年間,也以本土化戰略把自己融入中國市場,站穩了腳跟。譬如大眾、諾基亞和陶氏化學3家跨國公司在改革開放初期就來到中國,并在中國長盛不衰。
而改革開放初期,國人多將這些外企稱為“狼”,一半是敬畏,一半是痛恨。既然稱為狼,那么狼的兇殘、狼的歹毒就不言而喻了。引狼入室,豈不是要禍國殃民了嗎?
于是有智商高者想出“引狼旺鹿”、“與狼共舞”的詞頭,從積極意義上去看待狼闖入我們的家園。一群鹿在草地上悠閑地吃草、曬太陽,閑情逸致,無憂無慮,但長此以往,失去了警覺,失去了頑強,機敏靈活的小鹿就會變得臃腫癡呆,不經意間就會被狼一口吃掉。
假如在鹿群中放進一只狼,鹿就會在狼的追逐下東奔豕突,求生的欲望和高度的警覺增強了它們自身的生存能力。這樣的比喻好是好,可鹿無論到哪一天,都始終處于被動的狀態,都不是狼的對手,不是被狼吃掉,就是逃之夭夭,拱手讓出自己的地盤。
這樣一思量,把我們跟洋人在家門口的本土商戰喻為“引狼旺鹿”、“與狼共舞”又很不貼切,很不吉利。
其實外企不是狼,而是競爭伙伴,我們也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毫無競爭力的弱者。
而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方針,是自信力的表現,也是中國融入國際社會的需求。在中國這個廣裘的市場中,外資大有作為,中國也與國際社會融為一體,成為國際大家庭中的一分子,參與國際分工,這是個雙贏共榮互惠的選擇。
從“搶灘者”到“同盟軍”,國人對外資認識漸入佳境,也表明改革開放30年,中國人觀念的更新、思維的更迭、行為方式的革新,這可是比資金比項目更可寶貴的經濟發展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