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公司找聯創財稅(180-9213-9007),西安注冊公司、代理記賬、商標注冊、財稅服務一站式搞定!
廊坊探索村級集體經濟提質增量“七種模式”,近三分之一村街集體經濟年收入50萬元以上
黨建引領為村級集體經濟“強筋壯骨”
在永清縣瓦屋辛莊村溫室大棚里,朵朵花菇長勢喜人,串串番茄掛滿枝頭,大棚映出好“錢”景;在霸州市仁義街的村辦企業,各種鋁制電力滑輪走下生產線,漂洋過海銷往國外……在廊坊,鄉村特色產業風生水起,村級集體經濟日益發展壯大。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廊坊市堅持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基層黨組織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來抓,以黨建引領推動村級集體經濟“強筋壯骨”,為鄉村振興注入“源頭活水”,讓廣大農村煥發勃勃生機。
近年來,廊坊市聚焦村級集體經濟提質增量,積極探索實施股份合作、承包租賃、經營實體、生產服務、保值增值、資產改制、土地開發等“七種模式”,全面增強村級集體經濟“造血功能”。截至目前,全市近三分之一的村街集體經濟年收入50萬元以上,廣大農民的生活水平穩步提升,邁出了強村富民、鄉村振興的堅實步伐。
選優配強鄉村振興“領頭羊”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2011年,在外生意做得很紅火的陳國洲,毅然回到老家安次區麻兒營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近年來,他帶領村“兩委”班子持續做優村街環境,盤活集體土地資源,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
在永清縣瓦屋辛莊村花菇種植大棚內,農戶們正在運輸菌包。 河北日報通訊員 龐趁友攝
為加快村街發展,陳國洲千方百計吸引企業界朋友和同鄉老板返鄉創業。目前,麻兒營村已引進池林牧業公司、正安防護門廠、三璐化工商貿公司等多家企業,在村邊的楊尹線公路兩側招引商戶、快餐店48家,去年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41萬元。
農民致富快,全靠“頭羊”帶。近年來,為破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無人帶、不會帶的難題,廊坊市深入實施村黨組織書記“領頭羊”工程,堅持選能人、用能人,著力選優配強村街“當家人”。
“我們千方百計、千挑萬選,把一大批政治素質好、帶富能力強的民營企業家、致富能人、外出務工有成人員選進了班子。”廊坊市委組織部組織一科科長楊振介紹,目前,在全市的3199名村黨組織書記中,農村致富帶頭人的比例高達71.8%。
作為香河縣慶功臺村的“當家人”,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范國生堅持把培育壯大特色產業放在首位,明確村街“藕荷產業+鄉村旅游”的發展定位,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村民持續增收、穩定致富。
2022年,慶功臺村一產藕荷種植面積近萬畝,二產藕荷深加工產品銷售額500余萬元,三產鄉村旅游接待游客120萬人次、營業額近億元,村民人均年收入3.5萬元以上,村集體經濟收入222萬元,走出了一條農村美、農業強、農民富的鄉村振興之路。
近年來,廊坊市從市直部門、縣直部門選派360名干部組成120支駐村工作隊,明確120名黨員干部和業務骨干擔任第一書記,下沉到鄉村振興重點村開展幫扶,幫助村街強組織、興產業、抓治理、優服務。
針對農村懂經營、懂管理人才較少問題,該市建設“廊坊市農村黨員干部線上培訓平臺”,聚焦鄉村振興、集體經濟等主題,舉辦“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和“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線上培訓班。
去年以來,廊坊市先后對4.3萬名農村黨員干部、鄉村振興重點村駐村干部開展了3輪全覆蓋培訓,幫助村“兩委”干部特別是集體經濟薄弱村黨組織書記拓寬眼界、更新理念、加快發展。
緊緊扭住產業發展“牛鼻子”
3月24日,在霸州市宏偉機械有限公司,一輛輛滿載集裝箱的貨車駛出大門。“這批價值110萬元的鋁制電力滑輪產品,即將出口到美國、英國等國家和地區。”該公司總經理王秋安告訴筆者。
在霸州市宏偉機械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工作人員正在檢測鋁制電力滑輪質量。河北日報通訊員 李海川攝
這家位于霸州市仁義街的村辦企業,前身為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創辦的宏偉機械廠,曾為村街帶來不少收入。隨著市場大環境的變化,包括宏偉機械廠在內的3家村集體企業連年虧損,導致村集體收入下滑。在仁義街村黨支部書記劉樹馬帶領下,該村在原有廠房的基礎上,重新組建了宏偉機械有限公司,年出口創匯800余萬美元。同時,將原集體企業廠房收歸村街管理,統一對外招租,相繼引進11家企業。2022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380萬元,集體經濟在仁義街重新煥發了生機。
抓好產業發展是振興鄉村的第一步,也是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牛鼻子”。在廊坊市的3199個行政村中,村與村之間各有各的特點,發展集體經濟側重點不同,“一刀切”的方式顯然脫離實際。
“我們堅持因地制宜,立足特色資源,劃分了現代農業、特色種植、核雕文旅、紅木倉儲、裝備制造等多個板塊。”楊振介紹,他們通過建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引導村街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大大增強了農村集體經濟的“造血功能”。
固安縣林城村黨支部整合村街資源,建立濾清產業園,招引濾清器企業478家,成立現代農業公司長林農莊,建成集展覽、觀光、餐飲于一體的溫泉旅游度假區,解決就業5200余人,成功走出一條“抓二產帶一產促三產”的融合發展之路,帶動村集體經濟年增收900余萬元。
香河縣北李莊村緊鄰潮白河,發展鄉村旅游條件得天獨厚。2018年,該村黨支部引入河北水岸潮白旅游開發有限公司,打造集鄉愁體驗、休閑農業、親子研學、特色美食、精品民宿于一體的國家3A級旅游景區,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達105萬元。
三河市大石各莊村村民世代以種梨為業,有百年以上的梨樹432棵。該村黨支部利用梨樹資源和“百年梨園”文化,以“梨花節”“順果節”“梨王爭霸賽”為載體,形成“百年梨園、醉美大石”農業綜合文化旅游和民宿體驗產業鏈,每年接待游客13萬人次,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45萬元。
經過多年探索實踐,廊坊市村級集體經濟呈現出股份合作、承包租賃、經營實體、生產服務、保值增值、資產改制、土地開發等“七種模式”。2022年,廊坊市委組織部總結100個村街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經驗做法,形成《百條路·一招鮮:廊坊市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探索與實踐》案例匯編,用于指導各村街找準發展路徑,推動村級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強化黨建引領“主心骨”
“這里原本是近12畝的納污大坑,廢棄有十多年了。組織部門調研組蹲點調研時,為我們想出了治理的好辦法。”三河市辛軍屯村黨支部書記潘亞軍介紹,他們將納污大坑改造成垂釣觀光園,租給承包公司一年的租金就有8萬元。
為深挖農村集體經濟薄弱村、收入來源單一村的問題根源,廊坊市委組織部組織開展集體經濟“消薄拓路”大調研,市縣兩級干部走百村、訪千家,深入39個鄉鎮的173個村街,引導資金、人才、技術、信息等要素向村街聚集,共同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
近年來,廊坊市堅持以基層黨建“領航工程”為統領,大力實施村級集體經濟“提質增量”工程,探索發展路徑,破解瓶頸難題,逐步構建起產權關系明晰、治理架構科學、經營方式穩健、收益分配合理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新格局。
“為充分發揮市委黨的建設領導小組統籌協調的作用,廊坊成立了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工作專班,由各級黨委、政府牽頭抓、負總責,凝聚部門合力,高標高效推進。”楊振介紹,廊坊市制定印發《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九項推進措施》,出臺深化“領頭羊”工程、創新金融服務模式等29條具體措施,助力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彩木營村位于永清縣最南部,上世紀80年代開始種植西紅柿,由于技術不成熟、效益低,村民收入微薄。該村黨支部組織村民到山東壽光學習種植技術,在市縣農業部門支持下,申請150萬元的專項資金,新建8個高標準溫室大棚,示范帶動村民建起了100個溫室大棚。
“我們注冊了柿柿紅集團,成功申請了‘柿柿紅番茄小鎮’項目,通過規模種植、農旅結合,村民人均收入超3萬元,村集體年收入突破40萬元。”彩木營村黨支部書記劉剛說,在農業農村部公布的第十二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名單中,該村以特色西紅柿種植專業村成功登榜。
過去,由于村里“無錢辦事”,導致村級黨組織“有心無力”。從2019年開始,廊坊市強化政策扶持和資金支持,累計爭取各級專項資金1.06億元,實施212個扶持村級集體經濟項目,重點打造了5個村級集體經濟示范區;組織企銀對接200余次,幫助村街引進資金700余萬元。
與此同時,廊坊市堅持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縣鄉黨委書記抓基層黨建的“一號工程”和抓基層黨建工作述職評議考核的重要內容。每年正排5%集體經濟強村與150個集體經濟弱村,組建聯合黨委,開展“五幫三帶”活動,促進抱團發展,涌現出一大批特色產業村街,村級集體經濟呈現出“百花齊放”的良好發展態勢。(河北日報記者 劉杰 通訊員 陳鐵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