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公司找聯創財稅(180-9213-9007),西安注冊公司、代理記賬、商標注冊、財稅服務一站式搞定!
端起歷史的望遠鏡,才能看清中小企業的發展脈絡和前進方向。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小企業發展,持續加大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力度,中小企業快速發展壯大。中小企業是中國經濟韌性、就業韌性的重要支撐,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十年間,中國中小企業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不斷增強,為中國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版圖的擴張提供重要的支撐作用。中小企業發展的環境日益優化,中小企業發展勢頭良好、經濟主體地位凸顯、緩解就業壓力貢獻巨大、創新能力逐年增強,逐步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優化產業結構、吸納就業、推動技術創新的重要力量。
一、中小企業發展十年成就成就一:中小微企業數量十年增長2.7倍,經濟主體地位凸顯十年來,中國中小企業發展勢頭良好、經濟主體地位凸顯、緩解就業壓力貢獻巨大,逐步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優化、就業吸納、技術創新的重要力量。中小微企業數量十年增長2.7倍。截至2021年末,全國中小微企業數量達4800萬戶,比2012年末增長2.7倍;中國每千人企業數量為34.28戶,是2012年末的3.4倍。2021年,中國日均新設企業2.48萬戶,是2012年的3.6倍。中小企業快速發展壯大,是數量最大、最具活力的企業群體,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力軍。中小企業是就業吸納的主力軍。在創新創業浪潮下,中小企業已然成為催生新產品、新業態、新市場和新模式以及吸納就業的主力大軍之一。根據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顯示,中國中小微企業法人單位占全部規模企業法人單位的99.8%,吸納就業占全部企業就業人數達79.4%。2021年,中國私營個體就業總數達到4億人,較2012年增加了2億多人。中小企業與地區的經濟增長的相關系數超過了0.8,中小企業活躍的地區,也恰恰是經濟發展和擇業的熱點地區。中小企業對外貿增長貢獻巨大。2021年,中國外貿進出口規模約42.4萬億元,創下歷史新高。其中,以中小微為主的民營企業保持中國第一大外貿經營主體地位,進出口總額19萬億元,增長26.7%,占中國外貿總值的48.6%,對外貿增長的貢獻度達58.2%。
成就二:中小企業生產經營效益不斷提升,展現出強大韌性規上中小企業成為推動工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截至2021年末,中國規模以上的工業中小企業戶數達到40萬戶,營業收入超過了75萬億元,利潤總額達到4.7萬億元,較2012年分別增長了23.5%、38.7%、37.1%。規上中小工業企業數量、主營收入、利潤總額等主要指標占工業企業比重均高于50%以上,成為工業企業的構成主體,是推動工業經濟發展重要力量。中小企業生產經營效益不斷提升。2021年,中國規模以上中小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同比分別增長19.9%、25.6%;近兩年平均分別增長9.9%、16.8%,增速高于2019年的水平,中小企業韌性和活力充分體現。規模以上工業中小企業平均營業收入利潤率6.2%,比2012年末高0.9個百分點,發展質量效益不斷提升。大量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都源自中小企業,2021年中國“四新經濟”新設企業383.8萬戶,占新設企業總量的42.5%。
成就三:中小企業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在“強鏈、補鏈、穩鏈”發揮重要作用創新能力逐年增強。從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數量看,2012-2021年間,高新技術中小企業數量實現逐年穩步增長,2021年高新技術中小企業數量為31.4萬家,較2012年增長702.5%。從企業授權專利數量來看,中小企業創新能力在逐年增強,知識產權創造量質齊升。2012-2021年,國家知識產權局累計授權發明專利395.3萬件,年均增長13.8%,累計注冊商標3556.3萬件,年均增長25.5%。根據世界產權組織(WIPO)2022版全球創新指數(GII)的信息顯示,在世界五大科技集群中,中國獨占2席,科技創新更加活躍。2021年中小企業授權專利中授權實用新型、授權發明和授權外觀設計占比分別為72.6%、15.0%和12.4%。從企業開放創新要素來看,截至2020年底,中央企業建設互聯網雙創平臺113個,建成實體孵化器134個,總運營面積超168余萬平方米,入駐企業近3400家;建成各類科技產業園區84個,進駐企業近1萬家,其中上市企業119家,帶動新增就業超過22萬人。
成就四:以創新為支撐,“專精特新”成為中小企業發展方向專精特新成為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方向。“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致力于市場細分,創新能力強,掌握一定的核心技術,質量效益好,大多數處于產業鏈的關鍵環節,在促進產業鏈供應鏈補鏈和強鏈方面發揮著強有力的作用。從數量來看,截至2021年底,中國共有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762家,在結構上中型企業占44%,小微型企業占56%;在類型上民營企業占84%,國有企業占9%,合資和外資企業占7%;在研發強度上,“小巨人”企業的平均研發強度達到10.3%,高于上市企業1.8個百分點。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帶動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4萬多家,入庫企業11.7萬家,形成良好的引領發展局面。“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成為產業創新的生力軍。“專精特新”企業重點圍繞十大重點領域以及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等“工業四基”領域,為夯實中國工業發展的根基,進一步為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根植性作出重要貢獻。一方面,超六成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從事產業基礎領域,是創新的重要策源地,有力推動核心技術攻關和產業化應用;另一方面,大量優質中小企業以其長期深耕專業領域、細作配套能力優勢,與龍頭企業共同構成相對完備的產業體系,有效保障中國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成就五:融資渠道逐步拓寬,股債結合多方式解決融資難題。北交所打通創新型中小企業發展路徑。2021年9月,北京證券交易所成立,打通了創新型中小企業融資新途徑。一方面,創新型中小企業IPO渠道完成新增,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渠道大幅拓寬;另一方面,PE/VC的退出渠道進一步完善,從而提升私募股權投資參與創新型中小企業的積極性,增強市場流動性并形成良性互動。具體而言,從數量來看,2020年北京證券交易所上市企業數量僅為41家,到2021年上市企業數量翻番達到82家,其中71家為原新三板精選層平移企業,11家直接在北交所融資上市。從市值來看,2021年北京證券交易所上市企業總市值達2272.8億元,與2020年的848.1億元相比增長了226.9%。在股票發行方面,2021年北交所共發行股票41次,發行股票總數為8.22億股,融資金額達75.22億元。在股票交易方面,2021年北交所成交金額為1609.80億元,成交數量為95.86億股,換手率為206.5%,整體市盈率為46.66倍。私募債融資金額企穩回落。根據中證登數據統計,2012-2021年中小企業私募債總市值在快速上升后企穩回落,2012年,中小企業私募債存款證券市值僅為40.17億元;在經歷快速攀升期后,2017年中小企業私募債存管市值達到峰值11848.78億元,與2012年相比增長294.97倍。此后中小企業私募債總市值企穩回落,于2021年達7059.93億元,與2012年相比仍實現173.42倍的增長。
二、中小企業發展十年經驗經驗一:政策設計紓困解難,融資方式以政帶民一是政策頂層設計紓困解難,金融政策密集出臺。國家從財稅、金融等多方面不斷加強對中小企業扶持力度,出臺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大力推進“放管服”改革,圍繞取消行政許可事項、清理規范行政審批中介服務推進“多證合一”、激發民間投資活力等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持續減輕企業負擔,加大對中小企業稅收優惠支持力度,清理規范涉企收費,減少政府性基金,降低物流用能成本和中小企業互聯網專線接入資費,持續優化中小企業發展環境。
二是融資方式走向以政帶民,體制改革拓寬融資渠道。隨著《中國銀保監會關于進一步做好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等政策的出臺,中國對政策性金融制度的頂層設計不斷加強,中小企業融資環境不斷改善。一方面,地方政府引導基金的設立成功幫助了一批極具創新能力、市場前景好的初創期企業快速成長。另一方面,國家積極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并擴大民間資本參與機構重組的范圍,不斷推進銀行業金融機構混合所有制改革,拓寬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的渠道,民間金融的快速發展,對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起到積極的作用。
經驗二:雙創助推產業生態,中小企業融通發展一是產業集聚加速成果轉化,雙創模式助力企業發展。《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的出臺標志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催生中小企業發展新動能。一方面,國家與地方中小企業發展基金鼓勵創投機構與各類平臺、園區進行合作,共同推動雙創基地向智慧化、平臺化、生態化方向發展,打造創投聚集區,發揮產業集聚效應,加快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形成“基地+產業集群+創投”的新模式。另一方面,各地政府充分利用資源優勢,結合創新改革試驗區域、雙創示范基地、國家高新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產業(技術)創新中心、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等創新載體的中小企業資源,積極探索雙創新模式,推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
二是龍頭企業開放優勢資源,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發展。一方面,政府出臺一系列政策引導大型龍頭企業發揮在研發、管理、市場、供應鏈、專業服務等方面的優勢,通過雙創載體等開放資源,使得產業鏈相關且具備創新能力的中小型企業共生共贏。另一方面,開展企業全孵化鏈條建設,積極為中小企業提供從種子期、成長期、規模化擴張期等不同成長階段所需的差異化服務。充分發揮政府與龍頭企業雙重資源優勢,全面提升中小企業創業服務的集成能力,打造全鏈條一體化服務。
經驗三:強化梯度培育打造“專精特新”,加強金融供給暢通融資渠道一是梯度培育機制逐步構建,減稅獎補政策精準扶小。科學系統的企業培育體系和有的放矢的財政支持政策成為中小企業紓困解難的重要抓手,《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促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文件助力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一方面,國家強化中小企業梯度培育機制,精細化一攬子政策,已初步形成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單項冠軍企業的中小企業四級培育層次,不斷完善“專精特新”企業評價及培育辦法,持續關注中小企業成長。另一方面,針對中小企業的紓困解難問題,國家以分級財政支持為重點,根據不同產業的屬性特點制定精準化減稅獎補政策,財稅政策的導向和杠桿效用不斷加強。
二是金融服務供給持續加強,融資發展鏈條基本打通。暢通中小企業融資發展路徑,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是推動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招。一方面,《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關于2021年進一步推動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通知》要求“以信貸投放為抓手,確保穩定高效的增量金融供給”“以支持創新為出發點,全面優化金融供給結構” “做優機制體制和專業能力,實現‘敢貸愿貸、能貸會貸’”“多措并舉盤活存量信貸資源,提高金融供給效率”。另一方面,國家重視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渠道暢通作用,強化北交所對中小企業的支撐,通過平移精選層、挖掘創新層、轉板滬深交易所,中國“新三板—北交所—滬深主板”創新創業中小企業支持鏈條基本打通,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進一步完善,資本市場效用愈發凸顯。
“大鵬一日展翅飛,扶搖直上九重霄”。輝煌的歷程蘊藏著無限的生機,盡管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經濟帶來的寒意尚未褪去,盡管前進的道路上行走著困惑與彷徨的腳步。回望過去十年,中國中小企業迎難而上、自強不息、緊抓時代機遇、實現快速發展;展望未來,我們依然相信中國中小企業的發展如熊熊燃燒的火焰,勢不可擋,為中國增強經濟韌性提供重要保障,為中國發展科技創新提供活力源泉,為中國增加就業和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提供堅實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