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公司找聯創財稅(180-9213-9007),西安注冊公司、代理記賬、商標注冊、財稅服務一站式搞定!
某年某月某日,家里人有“紅碼”,我就一個人跑到了鄠邑區,投奔朋友而來。
那是快樂的幾天,我在鄠邑區除了每天做核酸,閑著到處跑,看山看水看老橋,很多想去沒有去的地方都去了,自以為很了解鄠邑了。
誰知道還有很多去而未到的地方,功課還是做得不夠,這次補上。
上篇說從陳平釣臺離開,沿著六號路接著往西走,這條路很多地方我都去過,車上還有一個鄠邑,就沒有開導航。
目的地是玉蟾臺旁邊的吐丹橋,車上我們一路說著閑話,結果開過了蔣村鎮,朋友忽然醒悟:再走,就到周至縣了。
說這話的時候,我們已經到了周至縣的南千戶,這開過了不止10公里,來回20公里的路是有了。
途中過了一個蓮花寺,車上人還有心情跑到廚房吃了個齋飯,這事情鬧得。
這次堅決把導航打開,沿著終南大道返回,一路過了祖庵,終于到了玉蟾臺的旁邊。
但是我們并沒有去玉蟾臺,本來是有時間去的,繞路了一個多小時把時間浪費了,我們要去的是沒有去過的吐丹橋。
玉蟾臺又名瓜牛臺,相傳老子在此給座騎青牛身上刮泥,給牛洗澡,這個“瓜牛”文字太土,其實就是“刮”。后來有了金蟾的傳說,瓜牛臺才慢慢被人呼之玉蟾臺,鄠邑玉蟬地名的由來就是從“玉蟾”而來。
吐丹橋也和玉蟾有關系。
金蟾者,三足蟾蜍也。上古厥陰之氣所化生,其便身青黑,金點布身,紅腹黃虹,白睛金珠,集五行之氣于一身,其鳴聲壯,以天地精氣為食,善嗜咬金而儲,三足乃應三才之數也。故民間皆謂其為大吉祥之物,亦被封為財神之屬。
有民諺流傳:劉海生來有仙根,家住戶縣曲抱村。曲抱村一直有劉海砍樵、劉海戲金蟾的傳說,現在的玉蟾臺是一個道觀,里面還有道士。
問著村子里的老人,說吐丹橋就在玉蟾臺的南面不遠,我們按著說法開著車,幾分鐘后就到了一片稻田的旁邊。
唉,踏破鐵鞋無覓處,這里不是我們上次來的“我在鄠邑有塊田”的北面么?
鄉諺云:從周至到戶縣,七十二道水不干。從終南山上流下來的水,往北一路流淌,就形成很多稻田,比如著名的渼陂湖,就是形成的一個巨大的湖面。
我們先是沿著東西向的邊走,走著走著,就看到文保牌子,一條渠中從南而北,清澈的水流匯入東西向的大渠中。
文保牌子有兩個,一東一西,一個寫著“吐丹橋”,一個寫著“貼吐橋”,說的就是南北向渠水上的這一個橋。
下面講故事了。
說鄠邑有個曲抱村,曲抱村有個劉海,靠打柴養活著雙目失明的老母,劉海勤快誠實孝順。
有天劉海打柴回來,在村西小石橋邊的三角泉內偶遇一金蟾,生三只腳,背黃腹白。劉海每次路過都要和它戲耍。
劉海長大了,在山上遇到一女子說她叫梅姑,結成夫妻,相親相愛。
后來劉海遇到一跛足道人,說劉海娶的媳婦是個狐貍精,要劉海想辦法把媳婦的寶珠騙出來。
這劉海也憨,沒騙得了寶珠,被梅姑看穿,梅姑說跛足道人是橋下的金蟾化的,欲奪我仙丹湊成千年,這是想破壞咱倆的婚姻。劉海說媳婦如手足,朋友是衣裳,這咋行?梅姑便告訴劉海一計。
劉海依計來到石橋邊,拿出寶珠逗著金蟾左轉十八圈,右轉十八圈,金蟾渾身哆嗦,吐出了仙丹來。
后來這金蟾失去仙丹,只得依附于劉海,這劉海得了仙道,從此云游四方。金蟾吐金錢,劉海撒金錢,人們就叫劉海“活財神”。
這個故事流傳逛,最有名的就是湖南花鼓戲《劉海戲金蟾》、《劉海砍樵》,故事的結局比白娘子許仙的結局好多了,就是這個故事沒有梅姑的結局。
吐丹橋其實很小,沒有橋欄,石頭拱券上沒有圖案沒有文字,相比太史橋鷹兔橋遇仙橋,這真是寒酸,要是不注意看,真是不當一回事。
但是也是三個洞子,映著南山,還有稻田,還沒有幾個人。
我想起長安南豆角村的那個網紅打卡橋,有人鉆著洞子進去拍照片,這里的吐丹橋要是拍片子,不比那個差,怎么成不了網紅橋呢?
橋北側有三角形水池,傳說就是金蟾吐丹處,旁邊還有長方形水泥臺處,疑似代水閘。
唉,小橋流水,荒草萋萋,看著背后的南山,仙人已帶金蟾去,此地空余吐丹橋,看著莫名其妙的一種感傷。
橋的南邊大片的稻田,我以前來過,現在建設的更好了。
這里其實就是戶縣十二景中的“玉蟾稻塍”,現在建設了很多觀景臺和游樂場,正在打造農業觀光景區,中午比較曬,早上傍晚來比較好。
上一篇,我寫戶縣十二景的“釣臺花浪”,那里確實有些慘不忍睹,而這里恢復的“玉蟾稻塍”確實不錯,值得來看看。
今天是周末,卻沒有人,稻田中的稻苗青青,映著后面的南山,其實還是挺美的。
你看,上次錯過的地方,這次專門來看看,還多走了二十多公里的路。
但是,看到古橋,看到稻田,看到南山,我也心滿意足了。
信步荒野,訪路探幽,鄉俗俚語,負暄問道。走向山林鄉野,探索身邊美景,感受民情風俗。歡迎關注,歡迎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