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公司找聯創財稅(180-9213-9007),西安注冊公司、代理記賬、商標注冊、財稅服務一站式搞定!
023年11月23日,陜西省西安市鄠邑區,草堂寺稀見草堂煙霧等圖集。
草堂寺,“佛教八宗”之一“三論宗”祖庭,是中國第一座國立翻譯佛經譯場 ,也是佛教三大譯場中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譯場 ,是佛教中國化的起點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陜西省西安市鄠邑區圭峰山北麓。草堂寺創建于東晉,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原為后秦皇帝姚興在漢長安城西南所建的逍遙園,弘始三年(401年),姚興迎西域高僧鳩摩羅什居于此,苫草為堂翻譯佛經,由此得草堂寺名。佛教中著名的“中觀三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都是由鳩摩羅什在草堂寺譯出,為三論宗的創立提供了經典,所以他被尊為該宗開祖,草堂寺也因此被奉為三論宗祖庭 。鳩摩羅什應請譯出《成實論》,大力弘揚成實派宗風,所以草堂寺又被視為“成實宗”的祖庭。還由于華嚴宗五祖定慧禪師即宗密,曾在草堂寺著書講學多年,所以又被視為華嚴宗祖庭。日蓮專依鳩摩羅什譯的《法華經》建立日蓮宗,日蓮宗信徒將草堂寺視為其在中國的祖庭,并尊鳩摩羅什為初祖。草堂寺被中國佛教三論宗、華嚴宗和日本佛教日蓮宗尊奉為祖庭,在世界上獨一無二。
這正是:“
稀罕驚見草堂煙霧拜中華祖先謝恩澤吾身,
和煦陽光安靜有序祈三秦兒女記圣祖功績。”
驪泉癸卯兔年癸亥月乙酉日于陜西渭南高新區陋室
以下是我拍攝的草堂寺煙霧井等畫面,使用賓得K1數碼相機+DFA15-30/2.8鏡頭和賓得K5-2數碼相機+DFA70-200/2.8鏡頭,后期暗房采用Lightroom CC處理,請您欣賞:
附相關陜西省西安市鄠邑區的人文資料,以下來自網絡:
一、交通:往返草堂寺很方便,飛機或者動車到西安,從西安北站到建元二路、元朔大道、北三環、西三環、亞迪路、西太路、關中環線,行駛56公里,到草堂寺。具體您可以使用百度地圖導航查找到行車路線。
從陜西省西安市北站去草堂寺的參考路線圖
二、附近景區
1、金龍峽風景區
金龍峽風景區金龍峽風景區位于秦嶺北麓將軍山西側。距西安三十公里。環山旅游路和西漢高速路在此交匯,四通八達,交通十分便捷。金龍峽被譽為:“中國北方第一峽”,碧山銀瀑,奇峰怪列,宛如一條穿云吐霧的巨龍在秦嶺懷抱中騰空飛翔。金龍峽風景區位于秦嶺北麓將軍山西側。距西安三十公里。環山旅游路和西漢高速路在此交匯,四通八達,交通十分便捷。金龍峽被譽為:“中國北方第一峽”,碧山銀瀑,奇峰怪列,宛如一條穿云吐霧的巨龍在秦嶺懷抱中騰空飛翔。原始植被保存完整,九瀑十八潭星羅棋布。“萬畝天然槐林氧吧”深藏其間。
2、陜西太平國家森林公園
陜西太平森林公園位于戶縣太平峪內,距西安44公里、咸陽60公里,總面積2117公頃。峪中山水景觀奇特,多瀑布、急流、險灘,曾是唐王朝權貴觀花避暑的山水樂園。園內有石門、月宮潭、石船子、黃羊壩、樺林灣五個景區近百個景點。景區內有瀑布群,瀑下皆有潭,飛瀑入潭,激起千層霧,形成萬道虹,被譽為“北方九寨溝”。太平峪由隋朝皇家建太平宮得名,峪中山水景觀奇特,是唐王觀花避暑的山水樂園。園內植物資源豐富、種類繁多、有蒼勁古老的落葉松原始純林,頂風傲雪的紅樺純林,紫荊花開如春潮,山色季變,爛若圖繡,春夏秋冬,山色各異。
3、朱雀國家森林公園
朱雀國家森林公園位于戶縣南部,秦嶺北麓,東澇河上游,是以自然山水為基礎,天然森林為主體的自然風景旅游區,總面積2621公頃,距戶縣縣城45公里。公園地處萬頃森林腹地,溝道開闊,森林茂密,山水神奇,氣候宜人,夏季最高溫度27℃。在千層綠浪中有3河6溪8瀑18潭,形成五大景區,105個景點。無數奇岸怪石掩映在密林巨樹奇花異松之中,構成一幅天然的山水畫卷。蘆花河景區:景區各地開闊平坦,蘆花河水從中穿過,山環水抱,鳥語花香,林木蔭郁,蘆水清澈,賓館亭舍掩映其中,處處清新幽靜,為夏季避暑佳境。
4、鐘馗故里民俗文化旅游景區
鐘馗故里指“唐·賜福鎮宅圣君”“鐘馗”出生和長期生活的地方。鐘馗是唐朝時終南山進士。根據古籍記載及專家考證,鐘馗故里在古長安秦嶺終南山下,就是現在的陜西省西安市戶縣石井鎮終南山北麓阿姑泉鐘馗故里。鐘馗故里景區距陜西省會西安市僅三十分鐘車程,地處西安市戶縣的石井鎮阿姑泉秦嶺終南山下,距京昆高速路澇峪出口向東三公里,距陜西關中南環山旅游路(省道107)一百余米,屬國家級AAA景區。也是陜西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終南山鐘馗民俗文化》項目傳承保護單位。
5、西安草堂寺
草堂寺位于西安市戶縣圭峰山北麓,距西安約50公里,是國務院確立的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該寺約創建于東晉末年,距今一千五百多年。這里東臨淄水,南對終南山圭峰、觀音、紫閣、大頂諸峰,景色秀麗。是佛教著名古剎,也是三論宗祖亭。現存草堂寺,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后秦國逍遙園內一部分。后秦國王姚與崇尚佛教,于弘始三年(401年)迎請龜茲高僧鳩摩羅什來長安,住逍遙園西明閣翻譯佛典,后在圓內建草堂寺,供羅什居住。由于鳩摩羅什譯經場以草薦蓋頂,故得名為“草堂寺”。
6、西安重陽宮
重陽宮位于終南山山麓、西安市西南40公里處戶縣祖庵鎮,是道教三大祖庭之一、全真派祖師王重陽早年修道和遺蛻之所,歷來享有“天下祖庭”的尊稱和“全真圣地”之盛名。2001年6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陽宮是道教全真的開山祖庭。相傳全真道祖師王重陽曾隱修于此。懸掛在山門上方的元代皇帝御賜金匾仍清晰可辨。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王重陽0其居,東行至山東寧海,得丘處機、劉處玄、馬鈺(丹陽)諸弟子,創全真道教。王重陽卒后,弟子護送其遺骨葬于舊居。馬丹陽襲掌全真教,于此地建立道觀,手書“祖庭”二字為匾額。 7、阿姑泉牡丹園
阿姑泉牡丹園位于戶縣城南10公里的秦嶺北麓石井鄉阿姑泉村。東接高冠瀑布、草堂古寺,西鄰朱雀森林公園,南有隋代廟宇九化山,交通便利。牡丹園建于1993年,是集森林、山水、花卉為一體的綜合性山林公園,并且以牡丹觀賞為主。園區占地300畝,引進栽植名貴牡丹、芍藥四萬余株,品種400多個,六種花行,九大色系,紅、粉、藍、紫、黑、白、黃、綠、復色樣樣俱全。每年4月18日至5月15日將舉行一年一度的牡丹、芍藥花會。夏秋之際,牡丹員又是度假休閑的好去處,幽蘭飄香,杜鵑、布谷鳥啼鳴。夏荷秋菊,丹桂之后,又是滿山紅葉,把古泉山莊點得萬紫千紅。
8、鳩摩羅什舍利塔
鳩摩羅什舍利塔俗稱“八寶玉石塔”,位于陜西省西安市西南三十余公里戶縣的草堂寺內。鳩摩羅什的祖先是印度人,出身于相國之家,羅什于344年生于新疆庫車。因他少時聰穎過人,被稱為“鳩摩羅什”,意思是“神童”。他7歲時當了和尚,12歲游歷西域諸佛教國,以精于佛學聞名。呂光在383年破龜茲,征服了西域30余國,得鳩摩羅什和2萬多峰駱駝,載著西域的珍寶文物而歸。386年,呂光回到涼州,建立了后涼國,定都姑藏。隨這而來的鳩摩羅什就住在武威,講經說法,傳播佛教達十七八年之久。
9、白馬招覺院
鄠邑區境內終南山北麓的白馬招覺院,是終南山歷史最悠久的佛寺之一。寺院始建于東漢永平初年(公元58—61年),初名白馬招覺院,后西晉惠帝于太安元年(公元302年)頒布圣旨重新擴建更名為“行香院”(現寺中完好地保留有《圣旨碑》),并迎請住持高僧普覺法師入宮,以國師之禮相待,賜地千傾,造殿堂百座,瓦廈數千間,占地面積達66平方公里。唐高祖李淵武德初年(公元618年),更名為“莊嚴院”,當時“廣閣堂榭,楹滿千所,廣揚瑜伽秘典”,為一個規模宏大的密宗道場。
10、甘西革命英烈紀念館
甘西革命英烈紀念館位于西安市鄠邑區蔣村鎮甘西小學院內。展館以圖片、實物、影像等形式,反映了李萃亭等英烈在甘西地區開展抗日救亡工作的事跡。1930年,戶縣蔣村鎮的李萃亭與其胞兄創辦“靜修學舍”(后更名甘西小學),先后聘請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任教,向青年學生宣傳馬列主義和救國思想,甘西小學成了掩護周至、戶縣兩地革命力量、中共地下黨組織活動的重要據點,培養并輸送了大批進步學生到延安。-中,先后有7名同志壯烈犧牲。李萃亭被捕后經受了灌辣椒水、坐老虎凳、烙鐵烙等酷刑,寧死不屈,至死未透露黨的秘密。
三、民俗及非遺
1、眉戶曲子戲
眉戶(郿鄠)是陜西省傳統地方劇種之一,也稱為“陜西曲子”,唱眉戶也稱為“念曲子”。相傳因起源于太白山麓的眉縣和戶縣一帶而得名,眉戶歷來以廣大勞苦大眾的生活、勞作、愛情、婚嫁、殯喪等方方面面的言情為基調,以豐富的演唱材料和演唱形式,唱出了尋常人家的喜怒哀樂,唱出了普通百姓的志趣和愛好。這一藝術形式,已經成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和眾多愛好者的感情寄托與精神享受。是陜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秦鎮米皮制作技藝
秦鎮米皮制作技藝。是古代有個叫李十二的,用這種米碾成米面,蒸出了面皮,大家吃后,個個稱奇。
相傳,秦始皇在位時,有一年關中大旱,灃河缺水,戶縣秦鎮一帶稻子干枯。百姓心急似火,官府還催逼納貢大米,坑得大家無法,只好在田里挖井澆地,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才長出了稻穗。可收割后,碾出的大米又小又干巴,根本沒法向皇帝納貢。大家正在發愁的時候,有個叫李十二的,用這種米碾成米面,蒸出了面皮,大家吃后,個個稱奇。于是,李十二帶著面皮,和納貢的人來到咸陽。秦始皇見貢米又少又差,傳旨問罪,李十二急忙跪奏道:“此米雖差,卻能制出佳肴,今奉上面皮,望萬歲御品。”秦始皇吃了面皮,其味甚美,頗感稀奇,這才赦了眾人之罪,并讓李十二天天蒸上幾張面皮供他食用。
后來,李十二在某一年的正月二十三去世。秦鎮一帶的人們為紀念他,在這天總要蒸些面皮。這種蒸面皮一直延續到今天,成了戶縣秦鎮馳名的小吃。秦鎮米皮用產于戶縣灃河西岸的稻谷制作,皮子質量上乘。調食時,配以綠的菜、油潑辣子、芝麻醬、芥末、蒜泥、醬油、香醋、味精等調料,吃起來酸、辣、筋、爽、涼,別有一番風味。
3、戶縣社火
戶縣社火是陜西省西安市的傳統民俗文娛活動。戶縣社火種類繁多,形式多樣。有芯子社火、平臺社火、牛拉社火、馬社火、背火、掮火、高蹺、竹馬、旱船、大頭和尚、打錢桿、熱蹩、火龍、地龍、舞獅子等近二十種形式。社火集中展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才能,它涉及音樂、舞蹈、曲藝、雜技、武術、戲曲、工藝美術等眾多藝術門類。
4、蔣村正月民俗活動
蔣村正月民俗活動是陜西省歷史悠久的傳統民俗及民間信仰活動。自正月初一始,至二月初二結束,歷時一月;其規模宏大,內容豐富,形式獨特,程序環環相扣,繁而有序。整個活動以兩方對壘的方式進行,對壘雙方互相爭勝,氣氛緊張熱烈。
5、戶縣龍窩酒手工釀造技藝及習俗
戶縣龍窩酒手工釀造技藝及習俗,是陜西省戶縣的地方傳統手工技藝。龍窩酒作坊創建于清代光緒年間,距今已有百余年歷史。早期即在戶縣、周至、興平一代頗有名聲。至民國時期,龍窩酒名揚關中,當地民間有“東龍西鳳”之美譽。
6、戶縣北鄉鑼鼓
戶縣北鄉地處渭河流域農耕文明核心區域,自周文王遷都戶縣建立豐京后,成為秦漢隋唐等十三個王朝京畿之地,這種地緣優勢使戶縣幾千年來深受關中鼓文化的熏陶和浸染,具有深厚的鼓文化積淀。戶縣北鄉鑼鼓正是在這樣的歷史人文環境中孕育和傳承的。
戶縣北鄉鑼鼓一般都集中在春節期間活動,它是鄉村慶豐年或禳災逐疫的主要形式。同時,戶縣北鄉鑼鼓往往也擔當著聚攏人心,發起組織各種重大民俗活動的重要角色。村社內或村社之間耍社火、鬧元宵等大型民俗活動都是從敲鑼鼓開始的。戶縣北鄉鑼鼓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迎祭城隍。
戶縣北鄉自明代以來,一直延續著迎祭城隍的民俗活動。五十多個村子分別形成了三個城隍社,構成了三個獨特的文化圈,在一年一度的迎祭城隍活動中,每一個村子都要敲鼓為城隍送錢糧,正是在這一活動中,戶縣北鄉鑼鼓得以充分的發展和交融,形成了既有個性又有共性的藝術風格。可以說,戶縣北鄉鑼鼓在明代以后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清代至民國時期得以延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這一民間藝術形式得到充分展示和積極表現。戶縣北鄉鑼鼓從唐代的產生、形成,至明清時代的基本定型,發展至今已相對穩定;今天,它被廣泛地用于各種場合。在逢年過節、歡慶豐收、送兵、祭祀、接城隍、耍社火等活動中它都是最重要的主角,成為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已與北鄉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
戶縣北鄉鑼鼓的主要鼓調有“鳳凰0頭”“十樣景”“一串鈴”“走鼓調”等。
8、甘水坊高空耍獅子
高空耍獅子這一活動具有自娛娛人和強身健體的功能,在甘水坊村,這一活動具有廣泛的群眾參與性,它是構建當代鄉村文化的獨特形式和珍貴資源。
9、戶縣民間繒鼓制作技藝
繒鼓技藝由制作鼓腔、加工牛皮、繒皮和釘皮等四部分工序組成。繒皮是制鼓的核心技藝,既有其獨特的方法,又有著復雜的程序和長至十幾天的周期。
戶縣民間制鼓技藝至今依然保持著完整的原始手工技藝特征,作為一項古老的手工技藝遺存,它為我們呈現出關中古代木腔牛皮鼓的制作方法和方式,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千百年來,它支撐著戶縣北部鄉村乃至關中中部鼓舞民俗的演進、積淀和形成,它是關中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民俗學價值。同時,這一技藝包含著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獨特知識,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目前,戶縣繒鼓的老皮匠僅剩下年近八旬的陶峰義一位老人,保護這一技藝十分迫切。
10、秦鎮楊氏木桿秤制作技藝
在高新區秦渡街道有一戶人家,從清朝光緒年間起,世代以制作木桿秤為生,他們就是楊氏木桿秤家族。
今年45歲的楊衛斌,是楊氏木桿秤手工制作技藝的第四代傳承人。他說:“做秤是個良心活,守住公平正義,守住手藝人的良心,才能做出一桿桿‘良心秤’。”
木桿秤,是經濟往來必備工具之一,不同的生意人需要用不同的木桿秤。因此,在這間不大的秤鋪里,我們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木桿秤。
清朝光緒年間,楊衛斌的曾祖父楊敘倫開始制作木桿秤,這也是“秦鎮楊氏木桿秤”制作的第一代記憶。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先后制訂了桿秤檢定規程和國家標準。上世紀80年代,國家又對桿秤結構作了一次重大改革,這兩次變化給楊氏秤鋪帶來了不少商機。
“那個時候還沒有電子秤,當時木桿秤生意非常好,最紅火的時候一天能賣出百桿秤。我的父親就憑這手藝,在八十年代初給家里蓋了樓房,讓全家人過上了好日子。”楊衛斌說。
以前生意紅火,父親一個人忙不過來,于是自1992年起,楊衛斌便跟著父親開始學習制秤。“制作木桿秤是門精細手藝,道道工序容不得半點馬虎。自從迷上這手藝,就再也放不下了!”
道道工序,古老技藝見證神奇魅力。據考證,木桿秤的制作和使用,在我國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制作過程極其精細嚴謹,是非常考驗人耐性的手工活。
木桿秤由秤桿、秤鉤、秤砣、秤星和秤盤等部件組成,看似簡單,做起來卻工序繁雜。
楊衛斌介紹說,制作木桿秤大小工序加起來有三四十道。制作需要經過選料、制坯、刨圓、套銅套、配砣、裝鉤、裝提紐、掛秤盤、校秤、木桿刻度、鉆秤花、定秤星、打磨、校正等工序,才能做成一桿完美的秤。
11、終南山鐘馗信仰民俗
由西安鐘馗文化研究所與陜西省第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終南山鐘馗信仰民俗”傳承人鐘馗王(王寬喜),組織專家在秦嶺終南山下收集整理的,鐘馗故里陜西戶縣流傳千年《老子與鐘馗的傳說》是“終南山鐘馗信仰民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內容。鐘馗文化源遠流長,世界上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鐘馗信仰。鐘馗所代表的正氣、正義和福氣,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精神基礎。鐘馗文化已隨“中國端午節”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內容,由西安鐘馗故里歡樂谷度假村申報的《終南山鐘馗信仰民俗》于2011年入選陜西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12、戶縣民間布藝老虎
戶縣民間布藝老虎是當地古老的針線手藝,它和有關老虎的神話、老虎崇拜觀念以及民間古老的滿月民俗相伴生,有非常古老的歷史淵源。虎是健康和震災辟邪的象征,人們用“虎頭虎腦”、“生龍活虎”比喻身體的強健。因此,當地的布老虎制作技藝的存在就有了深厚的民俗依據。
13、劉金海金蟬傳說
14、古箏制作技藝
15、關中事酒釀造技藝
關中事酒制作技藝是一種以酒之起源既古,其嗜好亦自古已然。《周禮·天官酒正》:“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日昔酒,三曰清酒。”注:事酒,有事而飲也;昔酒,無事而飲也;清酒,祭祀之酒。(摘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
關中事酒制作技藝是一種以酒之起源既古,其嗜好亦自古已然。《周禮·天官酒正》:“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日昔酒,三曰清酒。”注:事酒,有事而飲也;昔酒,無事而飲也;清酒,祭祀之酒。(摘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關中事酒制作技藝于2016年1月入選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四、飲食及特產
1、戶縣黃酒
是陜西西安戶縣的特產。戶縣是黃酒的發源地之一。1月15日,戶縣京畿黃酒文化開發研究院成立,并申報戶縣黃酒為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據了解,戶縣大口黃酒,曾獲國家星火計劃成果博覽會優秀產品獎,國家綠色食品認證,澳門國際第五屆新產品展示會金獎,首屆中國楊凌農高會后稷金獎等榮譽。
2、秦鎮涼皮
制作時把大米粉調節為糊狀,平鋪在多層竹蒸籠內,旺火蒸熟。吃時,用近一米長、20多厘米寬的大鍘刀鍘成細絲,加入輔料青菜、小豆芽等,調入佐料,好的口味全在辣椒油上,調好的涼皮全呈紅色,辣里香。
3、龍窩酒
龍窩酒是陜西省西安市戶縣澇店鎮龍窩村的特產。龍窩酒生產歷史悠久,是關中地區傳統釀造工藝的典型代表,老龍窩酒有色清透明、窖香濃郁、醇厚綿甜、余味悠長、濃香適中、恰到好處等獨特風格。八百里秦川之中有一地名曰龍窩,清光緒年井一口,井水通靈,適于釀酒,隨之龍窩酒應運而生,愈釀愈醇,香溢關中。龍窩酒志記載,昔日龍窩,東西臨河,曲流九灣,積水成潭,常有低云起霧巨龍騰空之壯觀,人云:龍臥福地,飲水還童龍窩,因此而得名。1936年雙12事變,楊虎城將軍用龍窩酒宴請0代表1,周副主席贊不絕口,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今逢盛世,古井換新顏,陜西龍窩村酒業有限公司再塑古酒雄風,遂立碑銘志,以求其實歌其德。
4、戶縣辣子疙瘩
戶縣傳統風味小吃。周至、戶縣一帶群眾中流傳著“秦鎮的皮子、擺湯面,辣子疙瘩就大蒜”的說法。秦鎮是戶縣一個鎮,戶縣人招待親友都以辣子疙瘩為上品,并對疙瘩里的辣油肉湯則很有講究,一看辣油厚不厚,二看客人嘴唇紅不紅。若油厚、嘴唇紅,說明主家待客厚道;否則就是待客輕薄,要討閑話的。外地人來戶縣,也以品嘗辣子疙瘩為快事。戶縣世代盛產紅辣椒,辣子的吃法多種多樣,有干調辣面子、醋和辣子、漿水和辣子、醬油和辣子,最好的是油潑辣子。用油潑辣子調制的辣油肉湯,可泡饃,可調面,可配多種面食,是一種多用的湯味食品。
5、長生粥
本品系陜西仿唐風味小吃。源于唐韋巨源燒尾宴食單。以陜西洋縣所產黑米為主料,配以黑米、紅棗、葡萄干、桂圓、蓮子等多種輔料,用小火燉制而成。因黑米外部包裹著一層較堅韌的種皮,應在煮制前將黑米進行長時間浸泡,夏季幾個小時,冬季則需一夜,這樣才能煮爛,避免引起消化不良。洋縣黑米外皮純黑,煮成粥為深棕色。相傳黑米起源于西漢張騫(陜西城固縣人)通西域之前。有一天,張騫偶然在渭水河畔的草澤水稻中發現一株香味濃郁的稻穗,剝開一看,米粒全是黑的,由此種植起來,流傳至今。從漢武帝起到清朝末年,歷代封建帝王都把它列為貢品,專供皇室享用。如今,在筵席上,當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再來一碗“長生粥”,真是別具風味。
6、戶縣盤絲酥
戶縣盤絲酥盤絲酥 戶縣名小吃,由精面粉、精煉油、白糖、泡打粉等原料精制而成。此小吃由戶縣已故名師王富財創制,已有四十余年歷史,原名金黃餅,將面粉、雞蛋、鹽、菜油等佐料攪拌在一起揉成面團,搟成薄面片,用刀切成細絲,然后盤成圓形蒸煮。
7、戶縣擺湯面
擺湯面乃戶縣傳統名吃,獲中華名小吃譽稱,與一般面吃法不同,一碗上好的臊子湯,湯中配有黃花、木耳、油豆腐丁、西紅柿、蒜苗、韭菜、蔥花、肉丁(用醬油、醋、鹽、大料、蔥姜、肥瘦肉盤好的臊子肉),一碗溫湯西面條,吃時挑一筷頭面條放入臊子湯中,來回擺動,讓其充分沾上調味汁子,喜慶宴席、團體用餐,節日待客中間擱一盛有溫水的面盆,每人面前一碗臊子湯,將面條挑入湯碗中,如此往復,席間香氣四溢,主賓謙讓,親親熱熱、和和美美、溫馨融融,別有一番風味。擺湯面有點像過橋米線。最重要的就是那碗老湯,越是陳年的越好,黑黑的醬油色,上面漂滿切碎的韭菜葉。吃時,夾一小箸面條,放入湯里擺一擺,然后再吃,故名“擺湯面”。
8、咯嗒面
用醋加清水燒開,放入豬肉、辣椒及多種調料,經大火燒、文火燉制成鹵汁。另將面團搟成薄片,切成細條,煮熟,入涼水中冷涼,卷成圓團形,澆鹵汁,配辣椒油、糖蒜而食。
五、攝影器材
拍攝鄠邑區最好2相機2鏡頭,一個超廣鏡頭拍攝建筑外觀,建議10-20鏡頭;一個70-200拍攝磚雕、木雕、壁畫等局部和特寫。
六、其他提示
去陜西省西安市鄠邑區一年四季皆可,春秋季節最佳,天高氣爽,空氣通透。由于路途很平坦,但同樣行車注意安全。
攝影師簡介:宋渭濤,筆名驪泉,陜西臨潼人,中共黨員,經濟師,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攝影著作權協會陜西渭南市副首席代表,中國新聞攝影學會會員,中國金融攝影家協會會員,陜西省渭南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希帕圖片社簽約攝影師,IC photo(圖蟲)簽約攝影師,視覺中國簽約攝影師。攝影作品和文章多次發表于《中國攝影報》、《中國攝影》雜志、《人民攝影報》、《中國金融工運》、《中國城鄉金融報》、《照相機》雜志、《渭南日報》、《華商報》等報刊雜志網絡,并多次入展中國平遙國際攝影大展、西安絲路影像博覽會等。著有《Lightroom CC 入門與應用技巧》,供職于中國農業銀行渭南分行。代表作有《倉頡廟》、《黃河石門》、《營生》、《手機支付新時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