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公司找聯創財稅(180-9213-9007),西安注冊公司、代理記賬、商標注冊、財稅服務一站式搞定!
浚縣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總體規劃
一、規劃背景
(一)示范區建設背景
創建現代農業示范區,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培育壯大主導產業和發展特色經濟,示范帶動周邊農業和經濟的發展,這不僅是當前促進我國農業主產區持續發展的一種創新模式,而且通過現代農業的提升和普及,為促進我國縣域經濟和社會全面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對于推動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具有劃時代的戰略意義。具體到對我國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農業大省河南來說,創建現代農業示范區,對于保證國家糧食安全,促進中部崛起還有著重要的政治意義。
在浚縣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具有良好的基礎條件,浚縣是全國科技興農示范縣,國家扶持產糧大縣,國家級小麥原種生產基地縣,全國節水增產重點縣。早在1992年就被列為全國產糧大縣, 1994年被確定為“八五”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縣, 2003年又被國家確定為優質強筋小麥生產項目示范縣,2006—2008年連續三年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2009年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標兵。浚縣是河南省最主要的食品加工基地之一,是河南省重點實施打造的 “南有漯河,北有鶴壁” 食品產業發展格局的重要核心部分。中央和省市領導多次蒞臨浚縣視察和考察,對浚縣的農業生產所取得的成就給予了高度評價。
在農業部和省農業廳的指導和支持下,浚縣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現代農業建設工作,于2007年下發了《浚縣人民政府關于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的實施意見》(浚政【2007】30號),并根據農業部《關于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的意見》和鶴壁市委、鶴壁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的實施意見,在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小麥高產示范區建設、夏玉米高產創建等方面做了大量深入細致的工作。2009年鉅橋鎮萬畝高產創建核心示范區小麥平均畝產690.6公斤,夏玉米平均畝產858.0公斤,再創全國萬畝夏玉米高產紀錄, 小麥、夏玉米兩季合計畝產1548.6公斤,在全國率先實現畝產噸半糧的新突破,創全國萬畝小麥、夏玉米一年兩熟畝產新記錄。浚縣的高產創建為河南省乃至全國糧食生產探索路子,總結經驗,提供模式,為河南省打造國家糧食核心區作出貢獻。
根據《農業部關于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的意見》(農計發【2009】33號)的要求和河南農業廳的統一部署,結合浚縣縣情和示范區發展具體情況,浚縣縣委、縣政府邀請有關專家、學者和相關部門領導,多次進行實地調研,廣泛收集材料,經過科學論證,認為浚縣已具備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的基本條件。為確保創建工作落到實處,達到用5年時間把浚縣建設成為現代農業示范縣,把浚縣農業區建成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的目標,特制定本規劃。
(二)示范區基本情況
浚縣是我國糧食生產和農產品加工的重要基地,下轄兩鄉七鎮,456個行政村。總人口63.6萬人,其中鄉村人口48.27萬人,2009年農民人均純收入5930元。土地面積966平方公里,耕地總面積91.0萬畝,基本農田面積83萬畝。區內土地肥沃,氣候適宜,發展農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盛產小麥,玉米,大豆,花生,紅棗,蘋果、蔬菜、畜禽等, 自古就有“ 黎陽收,顧九州”之稱。
2009年浚縣小麥種植面積78.87萬畝,單產475公斤,總產37.46萬噸,產值7.492億元;玉米種植面積57.5萬畝,單產488公斤,總產28.07萬噸,產值5.33億元;全年糧食種植面積140.9萬畝,總產66.5萬噸,總產值12.822億元。
2009年浚縣農產品加工總產量達到187.3萬噸,總產值68.4億元。浚縣面粉加工產量70.1萬噸,產值14.0億元;面制品產量15.4萬噸,產值9.2 億元;玉米淀粉及副產品產量32.4萬噸,產值8.7億元;飼料43.0萬噸,產值9.0億元。
二、優勢和特色
(一)區位優勢突出
1、交通區位優勢
浚縣地處豫北平原,北臨河北,西接山西,東望山東,交通便利,物流順暢。國家交通大動脈京廣鐵路、正在修建的京廣高鐵、京珠高速公路、鶴濮高速公路和107國道從浚縣經過。優越的區位條件和便捷的交通網絡為農產品外銷、農業招商引資、現代農業的發展創造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硬環境”。
2、自然環境優勢
浚縣位于河南省北部,地處豫北平原,位于東經114°14′—114°45′、北緯35°26′—35°50′之間。屬暖溫帶半濕潤型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常年0 ℃以上積溫5061度,年均無霜期226天,年均降雨量627.3毫米,日照時數2258.1小時,日均氣溫13.8度,平均日照8.7小時,春季多風少雨,夏季炎熱濕潤,秋季秋高氣爽,冬季寒冷多霧。
全縣耕作土壤以潮土和褐土兩大類為主,土壤中平均全氮含量 0.06— 0.09%,速效氮 60— 110ppm,速效磷 10— 20ppm。速效鉀含量 80— 130ppm,土壤有機質 0.800— 1.500%,微量元素十分豐富,土層深厚,土壤肥沃,土壤 PH值 7.8— 8.6,酸堿度適中,大部分海拔高度在 57.5— 80米之間,地勢平坦,適合各種糧食作物的生長。
水資源豐富,衛河,淇河,共產主義渠流經縣境。水資源總量7.36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88億立方米,地下水1.7億立方米,可開發利用量3.5億立方米,人均550立方米。
浚縣境內氣候宜人、資源豐富,環境優美,人杰地靈,浚縣有我國北方最大、全國最早的大伾山石佛,歷史上,有劉秀、李世民等十幾位帝王將相登臨大伾山,當年大禹治水登臨此山,被載入我國最早的史書《尚書.禹貢》篇中,歷代稱為“禹貢名山”,以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聞名于世。浚縣還有我國著名的泥猴、木雕、石雕,黃河流域唯一的黃河泥陶工藝品,被譽為我國現代清明上河園的大型國畫《正月》,描繪了一萬五千多個栩栩如生的藝人、農民、攤販、學生、干部、婦女、兒童、外國友人等各類人物,刻畫了浚縣大伾山正月廟會的盛大景象。
浚縣于1994年被國務院命名批準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河南省七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家縣級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大伾山景區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單位,它所包含的宗教文化、石刻藝術、歷史政治等早已引起專家學者的驚嘆。2006年浚縣被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評選為“一生要去的66個‘文化旅游大縣’”之一。
(二)產業規劃合理
根據農業部、河南省委、省政府和農業廳關于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部署,浚縣縣委、縣政府結合浚縣農業發展實際情況,先后制定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指導性文件《浚縣人民政府關于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的實施意見》(浚政〔2007〕30號),《浚縣糧食高產創建實施方案》,明確了浚縣現代農業發展的基本思路、目標任務和重點工作。浚縣的高產創建為河南省乃至全國糧食生產探索路子,總結經驗,提供模式,為河南省打造國家糧食核心區作出貢獻。
1、糧食生產帶規劃科學合理
——高產創建成績斐然,主要指標位全國領先。2008年鉅橋鎮玉米高產創建萬畝核心區平均畝產831.4公斤,創萬畝核心區連片種植和全國夏玉米同面積最高紀錄。
2009年規劃實施的5個萬畝高產創建示范區取得顯著成效,鉅橋鎮萬畝高產創建核心示范區小麥平均畝產690.6公斤,夏玉米平均畝產858.0公斤,再創全國萬畝夏玉米高產紀錄, 小麥、夏玉米兩季合計畝產1548.6公斤,在全國率先實現畝產噸半糧的新突破,再創全國萬畝小麥、夏玉米一年兩熟畝產新記錄;2010年王莊鄉3萬畝小麥高產創建示范區畝產611.6公斤,在全國范圍內首創3萬畝以上連片平均畝產超600公斤高產紀錄。
——以小麥、玉米為主的種植業布局合理,三大糧食生產帶形成。在糧食生產上,大力推行區域化布局,向優勢產區集中,初步形成浚縣西部火龍崗優質小麥、玉米生產帶;浚縣中部衛共流域優質小麥、玉米生產帶;浚縣東部黃河故道優質小麥、玉米生產帶。
(1)小麥生產優勢區
糧食產量穩定增長,小麥單產、總產連續6年創歷史新高。浚縣位于全國小麥五大優勢區之一的黃淮海小麥優勢區。主導品種為矮抗58、豫麥49、周麥16、周麥18等,均為中強筋小麥。2009年,小麥平均單產475公斤,鉅橋鎮萬畝高產創建核心示范區畝產690.6公斤,創全國同面積最高紀錄。
浚縣王莊鄉萬畝小麥示范方
(2)玉米生產優勢區
浚縣是全國玉米三大優勢區之一的黃淮海玉米優勢區。玉米主導品種為浚單18、浚單20、豐黎98、鄭單958等。2009年,浚縣玉米平均單產488公斤,鉅橋鎮萬畝高產創建核心示范區畝產858公斤,再創全國同面積玉米高產紀錄。王莊鄉萬畝高產創建核心示范區夏玉米畝產817.6公斤,位居全國第二。
國家糧豐工程浚縣萬畝玉米核心區驗收現場
2、食品加工業實現跨越發展
浚縣是河南省最主要的食品加工基地之一,是河南省重點實施打造的 “南有漯河,北有鶴壁” 食品產業發展格局的重要核心組成部分。
在食品加工業上,圍繞建設河南省重要的食品產業集聚區,積極引導食品加工企業和項目向產業集聚區集中,初步打造黎陽、王莊食品加工示范區,區內的食品企業年加工產值占浚縣食品加工業產值的60%以上。
2009年全縣規模以上食品工業企業完成食品工業產值68.4億元,食品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例達到1.8:1,高于全國1.2:1、河南省1.1:1的水平。農副食品一次加工率達到183%,二次以上加工率達到28%。全縣年銷售收入100萬元以上的食品加工企業已發展到86家,規模以上食品企業達到47家。農產品加工總產量187.3萬噸,主要生產加工小麥專用粉、玉米淀粉、肉制品、奶制品、面制品等五大系列產品。
先進的面粉加工車間
(三)規模化生產程度高
1、種植業規模化優勢
2009年,浚縣土地集中連片面積86.45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95%。示范區內小麥、玉米規模化種植程度達到95%以上,共建成經農業部認定的小麥高產創建示范方2個和玉米高產創建示范方1個,2個小麥高產創建示范方合計面積2.1萬畝,占全縣小麥種植面積的2.66%,1個玉米高產創建示范方合計面積1.03萬畝,占全縣玉米種植面積的1.83%。小麥、玉米高產示范方創建工作在河南省名列前茅。
2、食品加工業規模化優勢
2009年浚縣規模以上食品工業企業總產值躍居全縣行業之首,成為第一大主導產業。全縣年銷售收入100萬元以上的食品加工企業發展到86家,規模以上食品企業達到47家。農產品加工總產量187.3萬噸,主要生產加工小麥專用粉、玉米淀粉、肉制品、奶制品、面制品等五大系列產品。
(四)農業基礎設施配套完善
1、農田設施完備
標準農田面積60萬畝,占示范區耕地的65.9%。示范區內有機電井1.7萬眼,機電灌站514處,總灌溉面積80.0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87.9%,其中旱澇保收田面積70.1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77.1%,人均旱澇保收田居全省之首。節水灌溉面積56.23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61.79%,其中噴灌面積2.5萬畝,低壓管道節水灌溉面積40.37萬畝,渠道防滲節水灌溉面積12.11萬畝,微灌及其他節水灌溉面積1.25萬畝。有萬畝以上灌區5處,10萬畝以上中型灌區2個,分別為民豐渠、衛河共渠灌區。浚縣初步形成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井渠配套,旱能澆,澇能排的高產、高效現代農業生產格局。
浚縣標準糧田項目區硬化渠道
2、市場流通設施完善
目前,示范區內有善堂鎮花生紅棗批發市場、善堂鎮雙廟蔬菜批發市場、浚縣王莊鄉茄子批發市場等5個農產品產地專業批發市場, 4家大型品牌超市,10個連鎖超市,35個城鎮農貿市場和330個農家店。依托供銷、大型連鎖超市和郵政采購、配送系統,6家農產品、農資物流配送中心。
浚縣把加強農產品市場流通設施建設作為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措施來抓,不斷拓寬農產品流通渠道,完善交易平臺,取得明顯成效,基本形成以現代物流業為先導,以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為龍頭,以農家店為基礎,以農產品產地專業批發市場為支撐,以城市大型超市、連鎖店為骨干,以城鎮農貿市場為依托的示范區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
3、農業信息化建設步伐加快
浚縣把農業信息化建設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來抓,加大投入,完善功能,延伸網絡,農業信息化建設取得長足進步。
——農業信息網絡體系基本形成、覆蓋面廣。農業系統已建成縣農業信息中心1個,鄉鎮農業信息服務站9個,村農業信息點456個,實現鄉鄉有服務站、村村有信息點的信息服務網絡。全縣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種糧大戶、農民經紀人等實現全覆蓋,農村計算機網絡入戶率達到10%以上。
——網站服務功能齊全、信息面廣。各行業網站目前都具備從采集→編輯→發布的功能,專業版塊欄目數量不斷增多,內容不斷完善,綠洲農網已從開辦時的12個版塊發展到目前的26個。先后創辦浚縣農業信息網、金農網等涵蓋農業、畜牧、林業、水利、氣象、糧食等領域。
——農業信息化帶動作用日益增強。借助網絡服務,農民可以及時了解國際形勢、國家政策、經濟發展動態和氣象信息,學習實用技術,接受網上培訓和遠程教育,掌握農業和農產品最新市場供求信息,合理安排農業生產和經營活動,促進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
(五)科技推廣成效顯著
示范區內,具有新品種選育、配方施肥研究等科研單位3個,年引進農業新品種10個、新技術15項。 2009年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60%,浚縣農業科技推廣突飛猛進。
1、農業科技隊伍實力雄厚
浚縣有農業科技人員518人,其中高級職稱135人,占26%,種植業144人,畜牧業104人,林業45人,水利97人,農機57人,育種71人。每10萬人擁有農業科技人員107人,每10萬畝擁有農業科技人員57人。
2、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研發與推廣加速
——農作物新品種育種工作成績突出,走在全國的前列。國家著名玉米育種專家程相文領銜的玉米育種團隊,先后培育出浚單18、浚單20、浚單22、浚單26、浚單28、浚單29等6個玉米新品種,其中浚單18、浚單20已成為全國夏玉米主產區主導品種,浚單20成為全國第二大玉米品種,浚單18選育獲河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此外,浚縣還先后選育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豐黎9號、豐黎98、豐黎2008、浚原單1號等9個玉米新品種和國審浚麥99-7、豫麥52和豫麥62等3個小麥新品種。示范區實現小麥、玉米良種覆蓋率100%。
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浚縣核心試驗區浚單20喜獲豐收
——新技術研究與推廣發展迅速,先進技術和現代農業設備裝備生產一線。
在農業病蟲害預警與防治方面,已建成的農業有害生物預警與控制區域站,可以提前一周對示范區農業有害生物的發生與防治進行預測和預報。通過對農業有害生物觀測與分析,根據浚縣和周邊市縣的農業有害生物預警信息制定防控方案,有效控制面積達200萬畝以上,病蟲測、預報準確率達到95%以上,受益人群達到100萬人以上,實現病蟲危害損失率下降5—8個百分點。
在測土配方施肥方面,運用計算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和全球定位系統,采用規范化的測土配方施肥數據采集系統,以第二次土壤普查,耕地地力調查、歷年土壤改良肥料田間試驗和土壤監測數據資料為基礎,充分利用測土配方施肥項目取得的大量數據,建立不同區域的測土配方施肥數據庫。由縣土肥站匯總分析土壤測試和田間試驗數據,組織有關專家,根據氣候、地貌、土壤類型、作物品種、耕作制度差異性,合理劃分施肥類型區。審核測土配土配方施肥參數,建立施肥模型,分區域、分作物制定肥料配方。
在農業氣象服務、自然災害防治和服務保障方面,浚縣建設增雨示范基地1個、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標準化固定炮站4個、鄉鎮級氣象站7個、監測節點45個,監控面積900多平方公里,初步建成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測預警系統、農業氣象保障服務系統、人工增雨消雹減災系統,全面提升浚縣糧食生產氣象防災減災水平及農業氣象服務保障能力。
3、農業科技合作加強
加大與農業科研院所、高校與技術推廣單位合作力度,開展多層次的技術合作,成效顯著。已先后與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科院、河南農業大學、河南農科院、河南科技學院等多家科研單位開展技術協作,在浚縣興辦教學基地3個、科研基地5個、實習基地8個,廣泛開展技術培訓、技術指導和服務。自2008年以來,先后培訓技術骨干1100人,培訓農民5.3萬人次,示范推廣新技術45項。在國家小麥工程中心郭天財副主任、河南農大李潮海教授等省內外專家教授的指導下,鉅橋鎮和王莊鄉萬畝高產創建核心示范區連創國家紀錄。
(六)農業機械化水平先進
2009年,浚縣農機總動力達到137.3萬千瓦,示范區綜合機械化率為83.6%。百畝耕地裝備動力達到150.9千瓦,居河南省第2位。拖拉機擁有量5.9萬臺,其中大中型拖拉機0.9萬臺,小型拖拉機5.0萬臺,平均每15.4畝耕地配備1臺拖拉機,高于河南省平均每38畝耕地裝備1臺拖拉機的水平。現有農用運輸車1.7萬輛,聯合收割機0.26萬臺,秸稈粉碎還田機0.18萬臺,播種機2.0萬臺。各種配套農機具達到17.9萬臺,農機配套比率達到1:3.03,高于全國與河南省的平均水平。浚縣小麥耕、種、收基本實現機械化,浚縣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程度達到83.6%,高于全國36%和河南省67%的平均水平。
(七)農業產業發展快速推進
按照功能化布局、產業化發展和組織化經營的理念,浚縣在示范區的產業布局、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經營模式方面進行認真調研、充分論證、科學設計、統一布局、分類指導和積極探索,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步入科學發展軌道。
1、產業生產布局更加合理
在糧食生產方面,以萬畝糧食高產創建示范區為引領,以優質糧食生產基地為紐帶,以種糧大戶、種田能手和糧食生產合作社為骨干的規模化生產格局已經形成。
在農產品加工方面,圍繞建設河南省重要的食品產業集聚區,積極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和農業重點建設項目向產業集聚區集中,積極打造黎陽、王莊食品工業園,園區內的食品加工企業年生產產值占浚縣食品加工業產值的60%以上。
2、農業產業化鏈條拉長
目前,主導產業實現產、加、銷一體化。浚縣已形成面粉及面制品、淀粉、飼料、肉制品、奶制品、油料、釀造及飲料、營養保健食品等“種、養、加”和“產、供、銷”一條龍式的8大產業鏈。育種培育、配套農機購銷、信息咨詢和中介服務等配套、輔助產業體系更加完善。
3、農業產業組織日趨成熟
浚縣牢固樹立抓農業產業化就是抓現代農業化,抓龍頭企業就是推進農業產業組織化發展的理念,堅持把培育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農業產業化工作的重點,加大投入,強化服務,農業產業化經營取得明顯成效。
——龍頭企業實力不斷壯大。浚縣擁有市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47家,其中市級龍頭企業43家,省級龍頭企業4家;超億元的企業9家,超5000萬元的企業11家。中鶴集團是國家財政參股企業,國家“十一五”食品安全科技攻關項目示范基地;浚縣豐黎種業有限公司被評為全國首批種業五十強企業。
——農民專業合作社快速發展。浚縣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到115家,規范性合作社達到38家,占農民專業合作社總數的31.9%;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農戶4.3萬戶走上致富路。
——農民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采用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模式,使示范區74%的農戶進入農業產業化經營軌道,發展成熟度位居河南省前列。農民人均從產業化經營中獲得的收入達2530元,占浚縣農民人均收入的42.1%。
——產業化經營模式不斷創新。在原有確定的“龍頭企業+農戶”、“龍頭企業+基地+農戶”、“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龍頭企業+中介組織+農戶”、“龍頭企業+農民經濟人+基地”等組織模式的基礎上,引入農村金融、農業擔保和農業保險等方面的力量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科學嘗試“龍頭企業+農村合作社+農戶+擔保公司+金融機構”的“五合一”模式。并在此基礎上,發揮政府的引導協調作用,進一步總結完善,又開拓出“政府、農戶、合作社、金融、擔保、保險加龍頭企業”的“6+1”新模式,即通過政府支持推動、龍頭企業帶動、金融機構配套資金、專業化服務,建立風險控制和損失補償機制,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不斷創新。
(八)質量安全狀況優良
1、推進標準化生產
目前已建成的有浚縣農創田園、浚縣東豐等多個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示范帶動區內農業標準化水平不斷提高。
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嚴格貫徹執行鶴壁市《小麥安全生產平衡施肥技術規程》(DB4106/T34-2005)、《小麥有害生物控制技術規程》(DB4106/T35-2005)等68個市級地方農業生產技術規程、標準,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有規可依,有標可循。基本形成國家標準、行業標準與地方標準相配套,產品標準、生產標準相銜接,主導產業、主要產品、名特優新產品門類齊全的農業標準化生產經營體系。
2、有效控制農產品生產質量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健全。示范區內有檢測中心、市場有檢測室、基地有檢測員,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站運轉順暢。
質量安全管理文件逐步健全。已制定出臺《浚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辦法》、《浚縣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工作實施方案》、《浚縣人民政府關于實行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的通告》等一批規范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指導性文件,對農產品實施產前、產中、產后實行全程監管,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初步走上制度化、規范化軌道。
2009年,中央批復300萬元建設浚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中心,生產基地、超市、批發市場等各類農產品檢測點15個,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的推行和實施在全縣農產品生產和流通領域全面展開。
3、“三品一標”認證范圍廣
在農產品認證方面,認定省級無公害農產品基地13個,占浚縣總耕地面積的43%,涉及小麥、花生、紅棗、蔬菜等20多個品種;認證無公害農產品10個。
工作人員在對蔬菜進行農藥殘留檢測
(九)體制機制不斷創新
1、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形式多樣化
在示范區內,推行發展農機合作社、種植合作社、植保合作社等不同類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各類合作社為群眾提供技術、農機、病蟲防治等多項服務,推進現代示范區工作。
2、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方式規范化
在糧食生產帶區涉及到的鄉鎮,全部建有農業技術服務中心。通過實施責任制、技術指導例會制、專家巡回指導制,進一步健全農業技術推廣網絡,為示范區創建提供技術支撐。在生產過程中,推行統一品種布局和種子包衣、統一種植方式和播種時間、統一測土配方施肥、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適時收獲、統一秸稈直接還田等“六統一”服務。
“六統一”之一 統一測土配方施肥
3、龍頭企業推動產業組織優化
大力推行“種業企業+示范區”市場化運作模式,引導種業企業在示范區建立種子繁育基地,參與示范區建設。探索“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基地”模式,促進示范區產業組織進一步優化。
4、土地合理流轉促進農業經營規模化
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引導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種糧大戶積極推進土地合理流轉,開展規模化經營。
(十)農民教育培訓廣泛普及
1、積極拓展陽光工程,加大新型農民培訓力度
自2007年以來,浚縣認真貫徹國家對農村勞動力培訓的各項優惠政策,投入資金1918萬元,利用浚縣豐富的教育培訓機構,積極開展各類教育培訓。其中開展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3.78萬人,轉移就業率90%以上;2009年涉農培訓800人,包括農村沼氣工、防疫員、機防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農村建筑工等。
“陽光工程”在行動
2、有針對性地開展創業培訓
根據省農業廳的部署,投入專項資金2.5萬元,篩選10名具有一定規模養殖經驗的專業能手到河南省科技學院進行創業培訓。
3、教育培訓體系更加健全
浚縣有30多家各類培訓機構,年培訓人員在4萬人次,其中涉農培訓學校6家,農機培訓學校1家,農業中學2家,農業廣播學校1家,農村建筑學校1家,其他涉農培訓學校1家。通過各種途徑每年可培訓農民達15萬人次以上,基本滿足農民接受教育培訓的需要。
(十一)節約型農業發展效果良好
循環農業面積35萬畝,占示范區規劃面積的43.75%。浚縣農業節水灌溉面積56.23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61.79%,每年節水6711萬立方米,灌溉水利用率達到95%。
節水灌溉工程——地埋管道施工現場
每年推廣麥秸麥糠還田面積73.9萬畝,占小麥種植面積的95.0%;玉米秸稈直接還田面積49.5萬畝,占玉米種植面積的90%;浚縣每年可節水1.16億立方米,年均可節約投資1.16億元。年推廣測土配方施肥面積120萬畝次,補鉀面積56萬畝次,增微面積56萬畝次。精量半精量播種面積113.5萬畝,占總播種面積的84.1%,年節約用種138.72萬公斤。
示范區內大中型沼氣4座,每座1000立方米以上。發展農村沼氣戶2.6萬戶,沼氣普及率達到18.6%,占適宜建池戶的36%,年節約標準煤0.81萬噸。
浚縣隧道式沼氣池
(十二)生產效益位居前列
2009年浚縣農、林、牧、漁總產值37.8億元,其中種植業產值18.4億元,土地產出率4680元/畝。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930元,比2008年增加465元,增長8.39%,扣除物價增長因素后,實際增長9.01%;農民人均純收入絕對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123元,比全國平均水平高777元,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51個百分點,在全省108縣中位居前列。
三、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則
(一)基本思路
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國家創建標準為指導,以創建國內一流水平為目標,以高新技術和現代科技裝備為手段,以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為目的,整合縣域資源,引導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等生產要素向現代農業示范區和農產品加工集聚區流動。
在示范區創建中以高起點、高標準和高水平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由資源消耗型農業向循環利用型農業轉變,努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產品檔次,實現由初級加工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轉變。
瞄準現代農業發展前沿,創新機制體制,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力爭在5年內把浚縣建成為引領區域現代農業的發展極和增長點,科技成果轉化和現代物質裝備應用的展示區,加速中國現代農業持續發展的先行區。
(二)基本原則
1、循環發展,走生態農業發展模式
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業示范區的創建和高效持續發展,打破傳統農業發展觀念,轉變依賴資源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低產出的粗放型增長方式,開創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循環利用、綠色生產和低碳排放的集約型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強化資源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全面推進無公害優質原料基地建設,積極發展綠色食品產業,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2、開放創新,拓展農業經營空間
示范區建設既要立足區域產業優勢和特色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推動縣域經濟快速發展,又要不斷創新體制機制,鼓勵各種市場主體參與示范區建設,積極培育農業產業化組織,拓寬農業科技投融資渠道,提高農產品技術含量,提升農業產業市場競爭優勢,示范帶動區域內和周邊農業產業經濟快速高效發展的同時,更要思謀示范區農業發展空間,做強做大示范區優勢產業和特色經濟,探索土地流轉方式,打造農業區域品牌和國際知名特色產品,創建生產要素充分流動、技術先進、經營靈活和具有國內、國際競爭優勢的開放型和引領帶動型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
3、高端起步,創建科技帶動型農業
在示范區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引進和生產設備更新過程中,要始終瞄準具有國內一流和世界領先水平的管理技術、生產工藝和裝備物質。在農業產業改造技術升級方面,要采用高效、節能、節電、節藥、節水、節肥、低殘留的水利設施、灌溉、機收、機種、育種和病蟲害防治等機電設備和物質裝備。在建設目標定位方面,要為創建優質、高標準、高效、高層次、節能、生態、環保和低碳等為特征的現代農業示范區,促進農業科技貢獻率持續增長。
4、引領示范,樹立現代農業樣板
突出主導產業地位,優化產業結構,進一步拉長產業鏈條,鼓勵發展特色產業、開展差別化經營和精細化加工,增強農業產業關聯效應和波及效果,形成區域增長極,加大對周邊地區的輻射能力;發展理念超前、物質裝備完善、科技水平先進、經營方式創新、農業綜合發展成效顯著等優勢是示范區發展的基本特征,示范區是探索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樣板區,通過典型示范,引領和帶動區域內和周邊地區推行現代農業發展新模式。
四、示范區建設目標和發展階段
(一)建設目標
1.總體目標
到2015年,現代優質糧食功能區、食品加工業功能區等主導產業發展格局全面形成,糧食總產量穩定在80萬噸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生產總產值之比達到3∶1,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0000元/年,形成基礎設施完善、農業結構優化、產業科技先進、服務體系健全、裝備水平較高、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農業格局,把浚縣建設成為立足河南、輻射全國、走向世界的現代農業示范區。
2.具體目標
根據現代示范農業的要求,繼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生態改善等為目標,建成代表同類型生態條件的綜合性農業示范區,具體目標如下:
(1)實現農業生產規模化。建成優質糧食生產基地;糧食基地的生產量占生產總量的95%以上。
(2)實現農業經營產業化。主要農產品的生產、加工、流通形成完整的產業體系,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農戶達到80%以上。
(3)實現農業生產標準化。健全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逐步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農產品全部實行市場準入。優質農產品率達到95%以上,無公害農產品產量比重達到90%以上,綠色食品產量比重達到50%以上。
(4)實現農業機械化。農業綜合機械化程度達到90%以上,每公頃耕地農機總動力保持在16千瓦左右,建成總量適度、結構合理、服務優質、節本高效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
(5)實現農業信息化。農業信息網絡體系更加完善;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組織、批發市場、種養大戶網絡覆蓋率達到100%,農戶網絡覆蓋率達到30%以上。
(6)普及農業先進技術。農業先進技術得到廣泛應用,玉米良種繁育技術保持國內領先水平,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65%以上。
(7)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實現農田林網化,宜林、荒山、荒灘、荒地、荒溝全部綠化;基本農田面積保持穩定,確保耕地總量動態平衡;防汛和農田排灌體系更加完善,主要河流防洪標準顯著提高,平原地區實現“旱能澆、澇能排”;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5%以上。
(8)農業生產效益進一步提高。土地生產率達到3000元/畝,年均增長8.6%;勞動生產率15000元,年均增長6.7%;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萬元,年均增長11.8%。
(二)示范區發展實施階段
采取科學規劃、分類指導、合理布局、分步實施的方式,穩步推進示范區各項建設。
1、更新觀念、完善基礎階段(2010—2011)
一要政府部門牽頭,建立示范區統一指揮領導小組,利用現代網絡媒體工具,開展多種形式的農業示范區創建輿論宣傳,引導科研學院所、高校、服務中介和投資者等社會主體積極參與農業示范區建設;二要加強示范區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增強抗御病蟲和自然災害的能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三要大力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增強農業機械與機具的配套能力,力爭全方位實現農業生產、加工、儲運和營銷的機械化、電氣化、信息化,大幅度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四要加強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合理利用和保護農業生產資源。
規劃期目標:到2011年,示范區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善,糧食生產穩步提升,實現糧食生產帶產量占生產總量的80%以上。優質農產品率達到85%以上,無公害農產品產量比重達到80%以上,綠色食品產量比重達到30%以上。主要農產品的生產、加工、流通形成完整的產業體系,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農戶達到75%以上。農業綜合機械化程度達到85%以上;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組織、批發市場、種養大戶網絡覆蓋率達到85%,農戶網絡覆蓋率達到20%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遞增8.5%以上。
2、優化服務、鞏固提高階段(2012—2013)
一是加大示范區農業科技研發投入,引導社會資金、社會技術力量支持示范區建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提升現代農業綜合生產水平。二是以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為依托,加強農業高技術研究與開發,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業科技龍頭企業,推動農業產業組織結構優化升級,大幅度提高示范區內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三是全面加快現代農業生產方式和農業先進適用技術的引進、消化、推廣和普及,提高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四是繼續強化對農民進行現代科學技術培訓。
規劃期目標:到2013年,糧食生產優勢區產量達到生產總量的82%以上。優質農產品率達到90%以上,無公害農產品產量比重達到85%以上,綠色食品產量比重達到45%以上主要農產品的生產、加工、流通形成完整的產業體系,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農戶達到77%以上。農業綜合機械化程度達到87%以上;在示范區內,網絡信息成為各參與主體進行決策的重要參考依據。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遞增10.3%以上。
3、全面發展、支撐崛起階段(2014—2015)
在這一階段,要基本實現用現代科學技術武裝農業,用產業化發展模式經營農業,用全面社會化服務體系支撐農業,農業示范區內主導產業的發展能夠全面符合現代農業生產的集約化、信息化、節約化、環保化、優質、高產和高效等基本要求,現代農業示范區的示范引領功能、高效產出功能全面發揮,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起到強有力的支撐作用。
到2015年,糧食優勢區產量占生產總量的95%。優質農產品率達到95%以上,無公害農產品產量比重達到90%以上,綠色食品產量比重達到50%以上。主要農產品的生產、加工、流通形成完整的產業體系,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農戶達到80%以上。農業綜合機械化程度達到90%以上。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組織、批發市場、種養大戶網絡覆蓋率達到100%,農戶網絡覆蓋率達到30%以上。在示范區內,網絡信息成為各參與主體進行信息收集、處理和管理決策的重要源泉和依據。區內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遞增13.6%以上。
示范區各規劃階段發展基本指標
規劃階段 糧食生產優勢區產量占生產總量 優質農產品率 無公害農產品產量比重 綠色食品產量比重 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農戶比重 農業綜合機械化程度 重點單位網絡覆蓋率 農戶網絡覆蓋率 農民人均純收入水平 宣傳發動階段 80% 85% 80% 30% 75% 85% 85% 20% 8.5% 鞏固提升階段 82% 90% 85% 45% 77% 87% 93% 25% 10.3% 示范引領階段 95% 95% 90% 50% 80% 90% 100% 30% 13.6%
五、示范區功能定位和產業布局
圍繞培育壯大優質糧食生產和農產品加工業“兩大主導產業”,構建“三大功能區”和“三大糧食生產帶”,打造“四大優勢產業集聚區”。
(一)糧食生產功能區
糧食高產創建示范集聚區。提升核心區,擴大示范區,探索新機制,推廣新模式,進一步提升浚縣糧食高產創建水平,全面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規劃內容和標準:構建“324”高產示范區框架,即建成3個5萬畝、2個3萬畝、4個1萬畝高產示范區,面積達到25萬畝。3萬畝、5萬畝示范區小麥單產達到550公斤以上、玉米單產700公斤以上。建成若干特色鮮明、裝備完善、功能齊全、旱澇保收、高產高效、全國先進的高標準糧食高產創建示范區,其中王莊鄉1萬畝核心示范區打造成全國一流的示范區。
——規劃區域和規模:80萬畝三大糧食生產帶:(1)浚縣西部火龍崗區優質小麥、玉米生產帶,包括屯子鎮、白寺鄉,規劃面積15萬畝;(2)浚縣中部衛共流域小麥玉米生產帶,包括衛賢鎮、新鎮鎮、小河鎮、王莊鄉、黎陽鎮、城關鎮,規劃面積50萬畝;(3)浚縣東部黃河故道小麥、玉米生產帶包括黎陽鎮東部、善堂鎮,規劃面積15萬畝。
——規劃要求:通過糧食高產創建示范區的輻射帶動,把浚縣建成以小麥、玉米生產為重點的優勢糧食產業帶。建成與食品加工業相適應的80萬畝優質小麥基地,與畜牧業和淀粉產業相適應的60萬畝優質玉米生產基地,使浚縣成為全國現代優質糧食示范區。
(二)農產品加工功能區
現代面業集聚區。以中鶴面業、益民面業、漢生面業、辛安面業等龍頭企業為依托,加快發展各種專用粉、強化粉、預配粉等多功能面粉,形成全國專用面粉生產基地。加快發展各種營養強化面、手排面、鮮切面、面包糠等面制食品,提高主食工業化生產規模和水平;鼓勵發展面包、餅干、糕點、餅類等焙烤類食品,提高精深加工產品比重,滿足家庭、學校、餐飲和旅游等多領域的消費需求。到規劃期末,實現區內企業生產規模達到110萬噸以上,占全縣總量的90%以上。
現代淀粉產業集聚區。以中鶴集團等龍頭企業為依托,加快發展淀粉,利用生物工程技術,以發展淀粉糖、生物化工為重點,積極推進淀粉生物產業發展。重點延長淀粉深加工產品鏈條,加快發展變性淀粉、淀粉糖、糖醇、氨基酸、有機酸等深加工產品,形成規模優勢。到規劃期末,實現區內企業生產規模達到30萬噸以上,占全縣總量的95%以上。
(三)現代循環農業功能區
現代循環農業集聚區。充分利用畜禽糞便和秸稈資源,積極開展與河南科學院同位素所的合作,大力引進畜禽糞便與作物秸稈腐熟技術,加快推進豫臺合作綜合利用畜禽糞便生產有機肥和有機農產品開發項目建設。到規劃期末,實現示范區內年生產無公害商品有機肥能力達到30萬噸,秸稈、糞便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
不斷探索、總結、完善“飼料加工—畜禽養殖—畜產品深加工—廢棄物處理—飼料原料”、“畜禽養殖—糞便—沼氣(或糞便生化處理加工)—無公害農產品生產”、“農作物秸稈—青貯氨化—草食家畜養殖—過腹還田”、“農作物秸稈或糞便—食用菌種植—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等循環農業模式,培植循環經濟示范企業,進一步轉變發展方式,推行清潔生產,科學配置資源,循環利用。
加大扶持力度,強化技術服務,培植龍頭企業,大力發展以奶牛、肉牛、肉羊等為主的節糧型畜牧業,通過發展秸稈養畜推進秸稈綜合利用。扶持引導規模養殖場建設沼氣池,開展畜禽糞便的無害化處理與綜合開發利用。通過在規模養殖場戶大力實施“沼氣工程”或通過畜禽糞便的生化處理制成有機肥料。
六、發展重點
(一)建立科學高效的工作機制,
創新運行機制,形成示范區建設推進合力堅持“政府引導,統一組織,專家服務,群眾實施”的示范區創建工作推進機制。是扎實推進示范區創建的重要保障。
創新行政推動機制。一是明確責任。將示范區創建納入目標管理,明確各級政府和涉農部門的責任,充分發揮各級政府的引導作用、助推作用。二是建立組織。成立以縣長為組長的示范區創建推進組,各鄉鎮也成立相應機構,統一領導、組織、協調高產創建工作。
創新工作聯動機制。建立部門聯動、合力推進的工作機制,各涉農部門明確責任,密切配合,齊抓共管,全力以赴支持高產創建工作。農業部門積極搞好高產創建的規劃、技術指導與服務。水利部門確保農田灌溉用水。氣象部門在示范區建立數字化、信息化系統,有效提高防災減災能力。電力部門加強調度,保障示范區農業生產用電。其它部門千方百計為示范區搞好服務,保證示范區創建工作順利開展。
創新技術指導機制。一是實行技術指導責任制。縣鎮兩級農業部門抽調技術人員,組成技術服務組,明確職責,分包示范區的技術服務工作。二是實行技術指導例會制。定期召開現場觀摩會、苗情分析會、技術會商會,隨時掌握示范區生產動態,對發現的問題,及時采取相應的技術對策與措施。三是實行專家巡回指導制。專家指導組定期深入示范區,采取廣播會、培訓會、發放明白紙、播放技術光盤、田間現場指導等多種形式,進行巡回指導與服務。做到示范區有專家小分隊,村村有技術專家,戶戶有明白紙,真正把高產栽培技術落實到千家萬戶。
創新統一服務機制。在組織實施上,實行“六統一”服務,即:實行統一技術培訓、統一品種布局、統一配方施肥、統一病蟲防治、統一適時收獲、統一秸稈還田。高產創建示范區種子包衣、配方施肥、病蟲害防治等技術落實到位率達到100%,真正把先進技術落實到田間地頭,提高標準化生產水平。
創新獎勵機制。縣政府對糧食高產創建實行年度考核。對完成創建目標、工作表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進行表彰和獎勵。對完不成創建目標的進行通報批評。
(二)打造優勢產業工程
強化管理,鞏固提升糧食生產區發展優勢,充分發揮國家優質糧食生產基地的優勢,緊緊圍繞糧食種植和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以推進農業機械化為手段,以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和品質為核心,積極引導農民發展優質高筋小麥、高蛋白玉米、高淀粉玉米、高油脂玉米,把三大糧食生產帶建成一條以商品小麥、玉米生產為重點的優勢糧食產業帶。優化配置,建設特色糧食加工基地。
建設特色突出、優勢明顯的小麥精深加工基地。充分發揮示范區內小麥優良品質的優勢,緊緊圍繞小麥面粉轉化升值,以主食工業化產品為方向,重點發展速凍調理面制品、焙烤食品、高檔營養面等產品,建設小麥精深加工產業鏈。
建設國內領先、國際較有競爭力的玉米加工基地。以發展玉米淀粉及精深加工產品為重點,提高玉米綜合利用水平,擴大產業優勢,建設國家玉米淀粉制品加工基地。
做強做大龍頭企業,增強帶動作用。加速培育一批生產規模大、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加大科技和資本投入,強化食品質量安全,培育和扶持2-3各在國際市場占有一定份額的國家重要龍頭企業。積極引導糧食加工重點龍頭企業大力發展糧食精深加工產品,盡快促進面粉產業向面制品產業轉變,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
轉變經營方式,大力培育知名品牌。支持豐黎種業、秀田牧業等一批龍頭企業利用資金、技術、品牌和市場網絡優勢,進行橫向重組和上下游整合,實行低成本擴張,向集團化方向發展。扶持一批有優勢、有基礎、有市場的中小型企業快速發展壯大。積極幫助具備條件的企業進入省級龍頭企業行列。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引導糧食加工企業制定以質量為核心的品牌發展規劃,推動具有技術和規模優勢的省內品牌企業創建國家名牌,提高區域產業品牌影響力。
(三)增強保障能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水平
農業機械化是發展提升現代農業生產力的根本途徑。按照“大農業、大農機”的思路,盤活存量,優化增量,加快先進適用農機具的推廣應用步伐,以數字化、智能化提升農機裝備水平,走量效并重、主配機具協調發展的路子,進一步提高農機裝備水平。
推廣農業生產關鍵實用技術。完善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提高農業技術集成創新能力;實施良種繁育工程,進一步提高良種覆蓋率;提高現代農業技術示范和轉化應用水平;開展農業科技創新應用研究,提高糧食生產的科技含量。
推廣秸稈還田、配方施肥、選用良種、精播勻播、前氮后移、科學灌溉、綜防統治、適時機收等關鍵技術。
農業氣象防災減災與保障工程。重點加強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測預警系統、農業氣象保障服務系統、人工增雨消雹減災系統建設,全面提升鶴壁糧食生產氣象防災減災水平及農業氣象服務保障能力,擴大氣象信息發布覆蓋率。
(四)發展循環農業,建設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農業
以發展循環農業、低碳農業為重點,積極推進農業生態環保體系建設。
建設清潔能源和綠色農業工程。以推行循環農業為重點,提高農業廢棄物回收和水資源再利用率,加快生態農業發展。實施生態家園工程和沼氣綜合利用工程,促進農村戶用沼氣發展,鼓勵養殖企業、食品加工企業利用廢棄物興建大中型沼氣池,推行集中供沼,發展“豬沼果”一體化生態農業模式,努力提高農業廢棄物資源的利用率。
積極推廣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技術,合理使用化肥、農藥、除草劑等化學物質,控制高殘毒、難分解物質的使用,防治化肥、農藥污染,確保農產品使用安全。
推動農田生態林網和水利工程建設。以創建林業生態縣為目標,以建設農田林網林業生態體系為重點,認真實施農田林網改造、農田防護、綠色通道等工程建設,加快林業生態建設步伐。平原區以完善農田林網和廊道工程建設為主,形成標準化生態網絡框架。丘陵區以發展經濟林、速生林和行道林為主,提高林業產業比重。
實施小流域治理和農田整治工程,以工程治溝、生物治坡、保護栽培為手段,以塘壩蓄水、田埂攔水、管道輸水、地膜保水為途徑,控制水土流失,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
示范區農田生態林網
(五)優化服務,增強示范區健康發展的活力和動力
分類指導,深化服務。依據龍頭企業、種糧大戶和農民生產合作組織類型,分類指導,深化服務。在籌建、工商登記、生產經營、社會服務、品牌銷售、農民權益等方面履行指導、協調和服務職能,深化科技入戶活動,建立農技人員聯系合作組織制度,幫助種糧大戶和合作組織更好地開展標準化生產、專業化服務,不斷加強合作組織自身實力和運行能力,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
政策傾斜,調動農民積極性。集中綜合開發、中低產田改造、土地整理、標準田建設、配方施肥、農機具補貼等農業項目資金,向示范區重點傾斜。在沼氣建設、鄉村公路、農村衛生所等農村社會公益事業建設資金安排上對示范區優先安排,不斷改善示范區生產、生活條件,使示范區群眾得到更多的實惠,極大調動農民群眾參與創建的積極性。
制訂產業扶持政策,加大對種糧大戶和糧食生產專業合作組織建設的扶持力度,開展種糧狀元、糧食生產專業合作組織標兵等評比和激勵活動,在資金、稅收、用地、供水、供電、科技、人才等方面予以扶持和幫助,為種糧大戶和糧食生產專業合作組織發展營造良好的氛圍。
貫徹執行國家、行業、地方、企業產品標準,建立食品安全檢測體系,指導農戶進行生產,把好產品質量關。對獲得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三個標識認證的重點企業給予重點扶持。把資源優勢轉變為品牌優勢,把品牌優勢轉變為市場優勢。
(六)推進新型農業人才隊伍建設工程
培育新型農民。培養一支懂科技、善管理、會經營的農業人才隊伍。以實施陽光工程和綠色證書等培訓項目為支撐,重點培訓種養業能手、科技帶頭人、農村經紀人和專業合作組織領辦人等,加快提高農民素質,大力培養農村、農業實用人才。開展農民專業技能培訓,力爭示范區內90%青壯年農村勞動力掌握一項非農就業技能。支持企業經營者、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參加培訓深造,進行知識更新和后續教育,引導加工企業向生產科研一體化發展,支持鼓勵科技人員、國有企業下崗技術人員、農村經濟能人創辦、領辦示范區食品加工企業。
七、投資安排與效益分析
(一)投資安排
浚縣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總投資3億元以上,主要用于建設標準農田、中低產田改造和土地治理,發展現代種植業和農產品加工業,扶持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等。項目資金管理實行“三專一審”制度,即專人負責、專戶儲存、轉賬管理、定期審計,確保專款專用。具體投資如下:
(1)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建設標準糧田項目10萬畝,投資5000萬元;中低產田改造項目10萬畝,投資3000萬元;土地治理項目5萬畝,投資5000萬元;節水灌溉項目5萬畝,投資5000萬元,共投資1.8億元。
(2)農業產業化建設:主要農產品的生產、加工、流通產業體系建設 ,投資5000萬元 。
(3)農業生產標準化建設:投資1000萬元,健全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 。
(4)農業機械化建設:建成總量適度、結構合理、服務優質、節本高效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投資3000萬元,使農業綜合機械化程度達到90%以上。
(5)農業信息化體系建設:投資1000萬元,農業信息網絡體系更加完善。
(6)農業技術推廣及體系建設:投資2000萬元,農業先進技術得到廣泛應用,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65%以上。
(二)效益分析
浚縣農業示范區建設規劃的實施,基礎設施建設、資源利用、生態建設、環境治理、農業增產、農業增收和社會效益提升等方面均獲得顯著成效。
土地產出率: 2009年,土地產出率2021.98元/畝。到2015年預計達到3000元/畝,年均增長8.6%,示范區土地利用率有大幅度提升。
勞動生產率:2009年,勞動生產率12443.18元,到2015年預計達到15000元,年均增長6.7%,比2009年增長68.64%,
農民收入情況:200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4879元,200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5542元,較上年增長13.59%,2009年農民人均純收入5930元,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8.8%,農民人均收入絕對額比河南省和全國分別高出1123元、777元。到2015年預計達到10000元,年均增長11.8%,比2009年增長68.64%,農民收入保持穩定的增長勢頭。
八、浚縣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保障措施
(一)加強領導,強化服務
加強領導,建立“政府推動、市場引導、行業自律、文化搭臺、科技支撐”的保障機制。根據示范區創建需求選派項目助理和科技特派員,為農戶和企業提供科技、信息和管理服務。
一是成立以縣長為組長,聯系和分管農業的縣委副書記、縣政府副縣長為副組長,縣發改、農業、財政、交通、水利、農機等部門主要領導為成員的國家現代農業發展示范區創建領導小組,示范區所在鄉、鎮成立相應創建領導小組,具體負責示范區建設的指導、協調和督導、落實。二是成立示范區建設專家咨詢服務小組,實行首席專家負責制,具體負責園區規劃、政策指導和重大課題的技術攻關等職能。
(二)創新機制,增強活力
探索市場化運作模式,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積極探索“種業公司+示范區”、“科研單位+示范區”、“合作社+示范區”、“糧食企業+示范區”等市場化運作機制,為示范區健康持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創新機制,解決好制約糧食穩定增長的體制機制性問題。探索建立糧食生產的投入機制,創新糧食產銷機制;創新糧食生產的獎勵補貼機制,逐步加大對萬畝糧食高產創建示范方、種糧大戶、糧食生產專業合作組織的扶持力度;探索建立現代農業經營機制,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轉變糧食生產發展方式;探索建立農村土地流轉機制,優化土地資源配置,促進規模經營,提高地土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探索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糧食流通機制,創新糧食流通體系,最大限度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探索建立金融支持機制,培育農村金融市場,構建多元化、多層次,競爭性的農村金融市場。
(三)建立有力的工作督察機制
要把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納入政府目標管理體系,將各項工作分解落實到鄉鎮和縣直有關部門。建立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工作領導小組,要定期、不定期地組織對示范區的工作情況進行督查,年底進行綜合考評,并將考評結果作為對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據。要對示范區建設做出較大貢獻的鄉鎮黨政主要領導和縣直有關單位的主要領導給予表彰。對工作不積極、成效不明顯的鄉鎮黨政主要領導及支持不力、工作不到位的縣直有關單位的主要領導給予通報批評,充分調動浚縣上下服務、推進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的工作積極性。
(四)完善科技創新和技術推廣體系
加大與國家科研單位、大專院校的合作力度,充分發揮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的人才、技術優勢,借助院校科技力量,解決好縣農業科技瓶頸問題,加快農業科技進步,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科技支撐。逐步建成以中國農科院、中國林科院、中國農大、河南農業大學、河南工業大學等科研院校為重點的技術支撐體系。
引導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運銷組織、農民經紀人、農資經營業主等市場主體,發揮自己優勢,為基地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系列服務,逐步形成多元化、社會化的新型農業科技推廣體系。鼓勵科技人員和知識農民創辦農業科技服務組織,開展技術承包、技術開發、技術推廣活動。
創建國家級玉米和省級小麥新品種培育中心、繁育中心、成果轉化中心和高產攻關技術示范中心,為糧食生產提供穩固的優質種源保證和技術支撐。鼓勵支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建立技術研發中心和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展示區,加大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的研發、引進和推廣力度。
(五)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
建設農業標準化體系。圍繞優勢農產品,在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的基礎上,堅持引用、修訂與制定相結合,完善主要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的技術標準和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建立結構合理、層次分明、重點突出、面向國際的農業標準體系。加強示范區農業標準化建設,積極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
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逐步建立起以縣級農產品質檢機構為骨干,以鄉鎮農產品質檢機構為補充,以特色優勢農產品基地、加工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農產品批發市場質檢站(點)為依托,覆蓋全縣、布局合理、分工明確的以農業投入品、農業生態環境、農產品質量安全為主的三級檢測網絡。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制度,實現對重點農產品質量的快速、系統監測,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
建設質量安全監督管理體系。健全以制度為保證、技術標準為基礎、日常監管與例行監管相結合、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為手段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體系,實行質量認證與品牌培育緊密結合,標識使用管理與市場準入管理緊密結合,加強監督管理體系建設,積極鼓勵農產品基地、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業企業、食品加工企業等生產經營主體開展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引導出口企業積極申報HACCP、ISO9001、ISO14000等質量管理體系認證。
(六)創建新品種新技術示范展示工程
建立“浚縣國家級小麥新品種試驗展示中心”。新建實驗信息綜合用房、溫室、網室、倉庫、曬場;對田間工程包括井泵配套、田間道路、護欄進行投資;增加必要的農機具、儀器設備。項目建成后,年展示10個農作物新品種,輻射面積600萬畝。
建立玉米高產創建示范中心。建設一個集研究、示范和培訓于一體的玉米生產創建示范中心,包括形成一個10人的玉米育種和栽培技術研究隊伍,建立一個面積在100畝的示范基地,一個能一次培訓300人的培訓設施,形成一個高標準的能更好服務于核心區建設的示范中心。
(七)構建多元化的資金投入體系
充分調動廣大農戶建設示范區建設的積極性。廣開投入渠道,大力鼓勵鄉鎮企業,特別是農副產品加工和流通企業投入農業綜合開發,爭取國家、省有關農業資金和專項貸款,引進僑資、臺資、逐步建立起以國家財政投入為引導,集體和農民投入為主體,其他投入為補充的多渠道、開放式農業投入新機制。
加大信貸對農業的支持力度。農業信貸增長率應當高于各項貸款平均增長速度;加強農田水利、農村電力、流通服務等基礎設施建設,要盡可能增加農業綜合開發服務的加工、貯藏、運輸、銷售等產后服務項目中長期信貸投入,特別是興辦龍頭企業和投資高新技術項目,要組織落實好各種專項貸款。同時,根據農業投資項目的風險大小和利潤高低,給予相應的利率優惠。
(八)實施開放帶動戰略,大力發展外向型企業
鼓勵糧食加工企業,引進現代物質裝備、生產工藝和管理技術,實現產品檔次和生產規模升級,加強與國外投資公司、跨國食品企業集團合作,引進消化吸收和移植先進技術,提高示范區農業科技水平和自主開發能力,鼓勵支持加工企業,引導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爭取自營進出口權,培植一批在國際市場上有競爭力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引導企業按照國際標準組織生產,加速現代農業示范區農業發展與國際接軌。
九、浚縣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規劃編制依據
1、農業部《關于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的意見》及其附件《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認定管理辦法》(農計發【2009】33號)
2、《中國21世紀初可持續發展行動綱要》(國發【2003】3號)
3、《國務院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國發【2005】]39號)
4、《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管理辦法》(國科發社字【2007】112號)
5、《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中發【2006】4號)
6、《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十一五”建設與發展規劃綱要》(國科發社字【2007】126號)
7、《中共鶴壁市委、鶴壁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的實施意見》(鶴發【2008】11號)
8、《浚縣“十二五”糧食加工業發展規劃》,(2010年3月25日)
9、《浚縣糧食高產創建實施方案》
10、《中共鶴壁市委、鶴壁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的實施意見》(鶴發【2008】11號)
11、《浚縣人民政府關于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的實施意見》(浚政〔2007〕30號)
12、《浚縣農業局關于關于印發浚縣2006年-2010年無公害農產品發展規劃的通知》(浚農【2005】24號)
13、《關于印發鶴壁市2009年玉米棉花良種補貼項目實施方案的通知》(鶴農【2009】52號)
14、《浚縣人民政府轉發縣測土配方施肥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關于2008年測土配方施肥補貼項目實施方案的通知》(浚政辦【2008】40號)
15、《浚縣人民政府關于轉發農業局小麥高產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浚政辦〔2008〕48號)
16、《浚縣人民政府關于2009年農村沼氣建設工作的實施意見》(浚政辦〔2009〕28號)
17、《浚縣人民政府關于印發2009年五萬畝夏玉米高產創建實施方案的通知》(浚政辦【2009】35號)
18、《浚縣人民政府關于印發2009年冬季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活動方案的通知》(浚政【2009】41號)
19、《浚縣農業局 浚縣財政局關于印發<浚縣2007年45萬畝優質專用小麥良種補貼項目實施方案>的通知》(浚農【2007】19號)
20、《浚縣農業局2007年冬季麥田管理技術意見》(浚農【2007】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