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公司找聯創財稅(180-9213-9007),西安注冊公司、代理記賬、商標注冊、財稅服務一站式搞定!
意見領袖 | 任澤平團隊
導讀
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的毛細血管,在提高勞動生產效率、擴大就業、縮小收入差距、促進市場競爭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我國八九十年代確立“抓大放小”發展思路,中小企業受益于市場化和全球化紅利快速發展,但抵御風險能力不足。08年次貸危機、11年三角債、18年貿易摩擦、20年疫情沖擊,最受傷的往往都是中小企業。2018年以來,國家將中小企業發展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為民營中小企業提供創新激勵、稅收優惠、融資支持。截至2018年,中國中小企業的數量超過了3000萬家,個體工商戶數量超過7000萬戶,貢獻50%稅收、60% GDP、70%技術創新、80%城鎮勞動就業、90%的企業數量。
近兩年疫情反復,經濟K型復蘇,上游漲價,中小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經營壓力。我們用天眼查“注冊注銷比”(注冊數量與注銷數量比重)作為小微企業活躍狀況的度量。比值越高,說明注冊數量多于注銷數量,活躍度高,比值越低,說明經營情況不佳。
1)總體來看,小微企業活躍度持續下滑,注冊注銷比降至歷史低點。2017年以來小微企業注冊注銷比持續下滑,2020年降至1.41,注冊數量大幅下滑,注銷激增,超一成小微企業消失。相比之下,同期非小微企業注冊注銷比提升至7.56,注冊數量再創新高,注銷數量連續兩年下降。
2)從行業上看,商業服務、房地產、互聯網等小微企業注銷多于注冊。農業、批發業小微企業注冊注銷比較高,受疫情和上游成本漲價影響較小。交運、建筑、零售、工業、信息技術、餐飲住宿行業小微企業韌性較強,雖然注冊注銷比下滑,但仍保持凈增長狀態。商業服務、房地產、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傳輸行業小微企業受影響最大,注冊注銷比跌破1,即凈減少,這些行業小微企業感受到的不是短期壓力,而是在悲觀預期下徹底離場。
3)從區域上看,小微企業發展呈現“南強北弱”格局。過去十年間,南方新增注冊的小微企業數量均高于北方地區。截至2020年,南方地區聚集了57%的小微企業,其中廣東、江蘇、浙江占據前三位,合計占比達26%。小微企業在長三角地區新增注冊數量最多,川渝地區注冊增速排名第一,東北地區注冊數量墊底、衰落跡象最明顯。南北方經濟差距拉大很大程度上是市場化發展不同步,而支撐市場化的主要就是中小企業。
4)從存活周期看,中國小微企業平均壽命3-5年左右,非小微多在10年以上。小微企業平均存活周期4.13年,其中存活時間小于3年的小微企業占比接近50%,近一半小微企業沒有存活過一輪經濟周期,抵御風險能力較弱。非小微企業平均存活周期6.61年,存活10年以上企業所占比達44%。
5)從融資層面看,民營中小企業占信貸資源比重提升至5成,但仍以短期貸款為主。近年來政策支持中小企業融資,截至2021年10個月,民營企業貸款占新增企業貸款53.5%,較2019年底上升11個百分點,但民營中小企業貸款以短期貸款為主,2019年以來民企和國企信用利差約在150-200bp之間,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突出。
6)從自主創新看,中小企業貢獻7成專利創新,但研發投入不足。中小企業自主創新動力強,機制靈活、更具效率,往往實現“從0到1”的創新,貢獻7成發明專利,但研發投入占營收比重在7%以下,力度依然不及大型公司10%的高投入。
7)從人才層面看,中小企業貢獻8成就業,但對高精尖人才吸引力不足。雖然受疫情影響,但中小企業仍是吸納就業的主力軍。據領英調研,隨著疫情轉緩,中小企業職位發布回彈力度高于大型企業。但中小企業公司規模小、工作穩定性差、福利待遇不足等原因,人才流動率高,對高精尖人才吸引力不足,用工荒、招工難現象仍然普遍。
中小企業經營困難非一日之寒,既有短期沖擊也有長期頑疾,既有經營性因素也有制度性因素。短期來看,經濟K型復蘇,疫情反復,上游成本漲價,疊加環保限產、拉閘限電影響,是造成中小微企業經營壓力的直接原因。但深層次原因是經營性和制度性等長期因素。一是是中小企業長期處于產業鏈弱勢地位,對上下游供應鏈、政府部門、金融機構議價能力不足,現金流最容易受侵蝕。二是中小企業人力財力受限,公司現代化治理水平不足,為自身經營風險較高埋下隱患。三是缺乏落地性強的中小企業頂層設計和統領性執行機構。四是政策間協調機制不完善,個別政策執行“一刀切”,誤傷中小企業。
放眼國際,美國、德國分別以科技型中小企業、制造業隱形冠軍著稱,韓國經歷了倚重大企業到重視小企業的轉型過渡,相關經驗值得借鑒。中小企業數量在美德韓均占據99%以上,在就業、出口和創新層面貢獻度高。從政策制度來看,美德韓建立了支持小企業發展的專項法律,并成立政策性機構來提供資金支持、咨詢輔導等全方位支持。從融資環境來看,各國政府在融資成本和融資渠道上支持中小企業,中小企業的不良貸款率、破產申請數、拖欠率等都有所降低。從創新激勵來看,美德韓通過提供創業平臺、提高資助金額、擴大資助范圍等方式為初創型企業提供良好的商業環境。從稅收優惠來看,美德韓通過降低稅負等方式來緩解中小企業資金難題。從人才政策來看,美德韓通過支持人才引進、量身定制職業培訓等方式為中小企業發展賦能。
中小企業經營狀況牽動數以萬計的就業和家庭,是保民生、保就業的基本盤,關鍵是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和協調性。我們建議:1)統籌完善頂層設計,構建可落地的“一攬子”的配套政策。2)構建從政府到行業協會的落地執行機制,確保政策有效落地。3)分等級進行減稅降費,減輕中小企業負擔,提升企業營商環境。4)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鼓勵創新創業項目風險投資和并購,解決企業融資難、貴問題。5)重視基礎學科教育,合理引導人才就業。6)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鏈供應鏈韌性,進一步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7)引導中小微企業規范化經營,提升核心競爭力,提高資產質量和企業信用。
目錄
1 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的毛細血管
1.1 中小企業的歷史貢獻和地位
1.2 中小企業如何界定
2 中小企業發展現狀
2.1 小微企業注冊注銷比未能恢復至疫情前水平
2.2 第一產業受疫情影響最小,第二、三產業遭重創
2.3 小微企業發展呈現“南強北弱”局面
2.4 小微企業平均壽命4年,非小微近7年
2.5 民營中小企業僅占用4成信貸資源,且以短期貸款為主
2.6 中小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強,但創新投入不足
2.7 中小企業貢獻8成就業,但對高精尖人才吸引力不足
3 中小企業面臨困境原因
3.1 短期性因素:疫情反復、成本漲價、拉閘限電
3.2 經營性因素:中小企業處于地位弱勢,自身經營風險高,對上下游、金融機構議價能力不足
3.3 制度性因素:頂層設計仍需完善,“一刀切”容易誤傷中小企業
4 國際經驗
4.1 美國如何成為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沃土
4.1.1 美國中小企業現狀:貢獻四成GDP,七成技術創新
4.1.2 頂層設計層面:主管機構和法律法規明晰
4.1.3 融資層面:直接融資發達,政府性貸款直達
4.1.4 外部環境:鼓勵創新技術和人才
4.2 德國如何培育制造業隱性冠軍
4.2.1 德國中小企業現狀:貢獻五成就業、六成增加值
4.2.2 頂層設計層面:完整的中小企業社會服務配套機構
4.2.3 融資層面:自有資金占50%,融資渠道暢通
4.2.4 外部環境:鼓勵創新、降低稅負
4.3 韓國如何扭轉中小企業地位
4.3.1 韓國中小企業現狀:貢獻六成GDP,八成就業
4.3.2 頂層設計層面:法律、機構、融資支持完備
4.3.3 融資層面:間接融資為主,拒貸率較高
4.3.4 外部環境:打破中小企業歧視
5 政策建議
正文
1 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的毛細血管
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的毛細血管,具有“五六七八九”的典型特征,在提高勞動生產效率、擴大就業、縮小收入差距、保持經濟活力、促進市場競爭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但近年來,特別是疫情以來,經濟發展不平衡,中小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經營壓力。
1.1 中小企業的歷史貢獻和地位
改革開放,特別是加入WTO以來,受益于市場化和全球化紅利,中小企業進入快速發展期。改革開放前,我國優先選擇發展重工業,央企、國企等大企業率先發展。80-90年代,我國確立“抓大放小”發展思路,市場化改革和國企改革興起,大量中小企業以鄉鎮企業、個體工商戶的形式如雨后春筍發展起來。2001年中國加入WTO,出口導向型中小企業駛入快車道;2002年,我國首部《中小企業促進法》正式頒布,2004年中小板建立;2005年國務院頒布《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即非公經濟36條,全面支持發展中小企業。根據中小企業協會,截至2006年我國中小企業總數已達到4200多萬戶,貢獻稅收50.2%,貢獻出口68%,貢獻新增就業崗位的75%以上,中小企業已經成為市場經濟的生力軍。
2008年以來,經濟下臺階,中小企業發展動能不足。早期的支持政策偏框架性,配套政策不完善,中小企業抵御風險能力不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仍處弱勢地位。每當經濟不好的時候,最受傷的往往都是中小企業。受2008年次貸危機影響,2008年6月底全國6.7萬戶規模以上中小企業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2011年“三角債”席卷東南沿海中小企業,大量企業深陷債務旋渦;2012年以來勞動力紅利消退,經濟持續下行,中小企業出現用工荒;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離場論、洗洗睡等輿論甚囂塵上……每一次受傷的都是中小企業。
2018年以來,國家將中小企業發展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2018年總書記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加速出臺稅收減免、創新激勵、貸款優惠等。在創新激勵方面,2018年工信部在2013年版“專精特新”企業中再選拔出一批優質小巨人企業。截至2021年9月,共認定4762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96家單項冠軍企業。在稅收優惠方面,小型微利企業所得稅20%,低于一般企業25%;屬于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的,還可以在50%以下的幅度內減少征收房產稅、印花稅等。在貸款優惠方面,央行出臺兩項直達實體經濟工具、支小再貸款等加大對中小企業扶植力度。工信部統計,截至2018年底,中國中小企業的數量超過了3000萬家,個體工商戶數量超過7000萬戶。2020年,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的數量突破了20萬家。
發展至今,中小企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組成,雖然單體規模小,但數量龐大,重要性不容忽視。中小企業具有“五六七八九”的典型特征,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中小企業的韌性是我國經濟韌性的重要基礎,是保市場主體、保就業的主力軍,是提升產業鏈穩定性和競爭力的關鍵環節,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有力支撐。
1.2 中小企業如何界定
國際上對中小企業的界定沒有統一的標準,但主要使用三個參照指標:企業職工數量、資本規模和一定時期的經營額。不同國家的界定指標選用也不同,多數國家使用兩項指標,例如歐盟各國和日本,而部分國家只使用其中一項指標,如美國早期《小企業法》對中小企業的界定標準為雇員人數不超過500人。
我國《中小企業促進法》將中小企業定義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依法設立的,人員規模、經營規模相對較小的企業,包括中型企業、小型企業和微型企業”,具體劃分標準根據企業從業人員、營業收入、資產總額等指標,結合行業特點制定。現行統計口徑為2017年印發的《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工業領域的中小企業從業人員小于1000人,且營業收入低于4億元;在住宿、餐飲、軟件開發等服務業,中小企業從業人員小于300人,且營業收入低于1億元。工商總局會公示小微企業名錄。
2 中小企業發展現狀
2.1 小微企業注冊注銷比未能恢復至疫情前水平
我們用天眼查“注冊注銷比”(注冊數量與注銷數量比重)作為小微企業生存狀況的直觀度量。比值越高,說明注冊數量多于注銷數量,形勢向好,比值越低,說明經營惡化。本部分數據來自天眼查。
疫情沖擊下,小微企業注冊注銷比驟降,2020年超一成小微企業消失。據天眼查統計,2017年以來小微企業注冊注銷比持續下滑,2020年降至1.41。2020年小微企業注冊數量僅有613萬家,較2019年減少56.3%,而年度注銷數量卻高達435萬家,較2019年增加84.3%,為歷史峰值水平。截至2021年11月4日,我國現存小微企業8463萬家,2020年消失的小微企業數量占比達11.7%。
相比之下,非小微企業注冊注銷比提升至7.56,年度注冊數量再創新高,注銷數量連續兩年下降。無論是銷售能力,還是融資能力,大企業具備先天優勢,抵御風險能力更強。此外,商業銀行天然存在順周期行為、風險偏好較低,在信貸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偏向于優先對接信用風險較低、抵押物充足的大型企業和國企,而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在融資市場易受歧視,獲得的金融資源有限。天眼查顯示,非小微企業2020年注銷數量較上年減少318萬家,注冊數量連續10年增長,2020年更是突破歷史新高達1538萬家。
2.2 第一產業受疫情影響最小,第二、三產業遭重創
各行業的小微企業均面臨新增注冊增速下滑、注銷增速增加的困境,不過行業嚴重程度明顯分化。通過追蹤天眼查2020年不同行業小微企業的注冊注銷比數據,可將各行業小微企業的生存困境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影響較大的小微企業,包括地產、商業服務、信息傳輸等行業,注冊注銷比低于1。租賃和商業服務業主要是由于疫情影響,房地產業主要是由于調控趨嚴,信息傳輸包括電信、廣播電視、衛星傳輸服務、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或因政策調整生存艱難。這些行業小微企業注冊注銷比小于1,即注銷數量高于注冊數量,現實中企業注銷難度遠比注冊更大,除非是破產清算、債務隔離等目的才迫不得已注銷,說明這些領域中小企業感受到的不是短期壓力,而是在悲觀預期下徹底離場。
第二類是受到一定影響的小微企業,交運、建筑、零售、工業、信息技術、餐飲住宿行業小微企業,注冊注銷比經歷較大降幅,但絕對值仍大于1,即仍保持凈增長狀態。其中交運與建筑業的注冊注銷比降幅分別為7.19和7.91,遠大于行業平均水平4.54,或因疫情和地產政策調控傳導影響。
第三類是受疫情沖擊影響較小的小微企業,農業、批發受影響較小,小微企業注冊注銷比分別排名第一、第二。
從三次產業劃分來看,第二、三產業的小微企業受疫情影響最大,注冊注銷比大幅下滑,而非小微企業受到的沖擊較小。
因工廠關閉,上游漲價,制造業小微企業影響較大,2020年第二產業小微企業注冊注銷比1.47,較上一年縮水4.7倍,注冊數量減少75萬,注銷數量較上年增加一倍以上。
因為疫情反復,外食聚餐、出行游玩次數大打折扣,所以第三產業中涉及“吃、游、玩、運”的行業受影響最大,第三產業小微企業注冊注銷比27.82,較上一年縮水6.6倍,注冊數量減少687萬,注銷數量較上年增加了1.9倍;非小微企業注冊數量卻增長近千萬、注銷減少近三分之二,注冊注銷比也有所反彈,由此可知,對于某些具有代替性的行業,非小微企業底子厚、規模大,抗風險能力較強,具備產業轉型的空間。
2.3 小微企業發展呈現“南強北弱”局面
分地區來看,呈現“南強北弱”格局,北方小微企業新增注冊數量少,但注銷增速卻高于南方。據天眼查數據,在2011年至2020年間,南方新增注冊的小微企業數量均高于北方地區。截至2020年,南方地區聚集了57%的小微企業,其中廣東、江蘇、浙江占據前三位,合計占比達26.22%,山東、河南、河北分列4-6名。近幾年常提到南北方經濟差距拉大,實質就是縣域經濟發展不同步,而支撐縣域經濟的主要為中小企業,因此造成南北差異格局的主要原因在于2012年后,中國經濟轉向依靠創新驅動的高質量發展階段,此時南北市場發育差異問題開始凸顯,南方較快轉型升級,而北方逐漸乏力。
按區域分類,小微企業在長三角地區最為活躍、川渝地區發展最迅猛、東北地區衰落跡象明顯。截至2020年,長三角區域現存小微企業數量1581萬家,過去十年間的小微企業注冊數量均位居榜首,2019年達歷史峰值234萬家,珠三角、京津冀分列二、三位;川渝地區逆勢突圍,發展速度最快,小微企業年度注冊增速排名第一,除2020年以外,年度注冊增速均在20%以上,且注銷比例在五大區域中最低,僅有4.7%;與此相對應的是東北地區小微企業發展走向下坡路,過去十年時間,東北地區小微企業年度注冊數量的排名從第二名掉到了最后一名,2020年現存小微企業數量645萬家,注銷比例卻高達5.7%。
2.4 小微企業平均壽命4年,非小微近7年
中國小微企業平均壽命僅有4年左右,平均存活周期比非小微企業短2.48年。根據天眼查統計,以從注冊起到注銷、吊銷、清算和停業的時間段為存活周期,截至2021年11月8日,小微企業平均存活周期4.13年,其中存活時間小于3年的小微企業占比接近50%,換句話說,小微企業注冊3年之后,有近一半企業的不能正常經營,這也意味著小微企業貸款是有較大危險的。相比來看,非小微企業平均存活周期6.61年,存活10年以上企業所占比重最大,達44.1%。由此可知,大規模企業相較小微企業的可持續性運營能力更強。
2.5 民營企業占用5成信貸資源,以短期貸款為主
中小企業一直存在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金融去杠桿,中小企業融資渠道不暢。長期以來,我國是以銀行為主導的間接融資體系,中小企業規模小,缺乏有效的抵押和擔保,經營風險高,難以獲得銀行貸款支持。2019年來普惠金融雖緩解了中小企業融資困境,但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增速與同期金融機構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根據銀保監會數據,2021年前10個月,民營企業貸款占新增企業貸款53.5%,較2019年底上升11個百分點。
財科院《2019年“企業成本”調研報告》顯示,民營企業短期貸款、長期貸款和債券融資占比分別為72.8%、17.0%和4.6%。民營企業“短貸長投”比較普遍,中長期融資難獲取。2019年樣本國有企業平均融資規模為9738萬元,而民營企業僅有2695萬元,國有企業融資規模是民營企業的3.6倍。
中小企業融資成本相對較高。因民營中小企業的違約風險較大,銀行提供給民營企業的貸款利率會顯著高于國有企業,在經濟環境不佳時更為明顯。加之銀行貸款額度有時不能滿足中小企業的需求,相當數量的中小企業轉向民間借貸,而民間借貸的利率比銀行貸款高出2倍以上。
2.6 中小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強,但創新投入不足
中小企業自主創新動力強,專利數量遠超平均水平。相比大型企業,中小企業市場敏感度高、機制靈活、更具效率,往往實現“從0到1”的創新,自主創新的動力更強。天眼查數據顯示,過去10年小微企業申請的專利數量大幅增加,2020年達到228萬件,占比68.4%。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統計,在5729家國家知識產權優勢示范企業中,中小企業占比超過76%,并且平均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和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平均件數分別達到29.4件和1.08件,遠高于全國企業平均水平2.9件和0.01件。
“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不斷擴容,但研發投入力度依然不及大型公司。“專精特新”企業在創新中發揮引領示范作用,目前,我國“小巨人”企業數量共有4762家,其中包括1832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596家單項冠軍企業。據智慧芽發布的《2021“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專利能力和科創力報告》統計,“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共有專利申請48.18萬件,平均每家企業專利申請98件,有效發明專利6.57萬件,平均每家企業有效發明專利量約13件,均高于中小企業平均水平,同時也遠高于全國企業平均水平。2020年科創板、創業板、中小板和主板的專精特新公司平均研發/收入比例分別為6.44%、6.91%、4.77%、2.58%,與大型公司一般10%以上的研發強度仍有差距。
2.7 中小企業貢獻8成就業,但對高精尖人才吸引力不足
中小企業貢獻了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中小企業吸納就業的作用顯著,據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系列報告,2018年末,中小微企業吸納就業人員2.33億人,占全部企業就業人員的比重為79.4%,比2013年末提高了0.1個百分點。雖然受疫情影響,中小企業面臨成本抬升、訂單需求減少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小企業人才需求,但中小企業仍是吸納就業的主力軍。據《領英中小企業人才市場環境洞察報告》,疫情初期有八成的中小企業人才計劃被打亂,而隨著疫情轉緩,中小企業職位發布回彈力度高于大型企業,2020年3月底中小企業的職位申請量和新發布職務比去年同期分別增長39%和21%。
但中小企業對技術人才吸引力較低,用工荒、招工難現象普遍。由于福利待遇、工作穩定性、公司規模整體相對較差等原因,中小企業在當前大學畢業生中的認可度不足。一般認為,人才流動率在10%至15%為合理區間范圍,薛曉明,汪余學(2021)《中小企業人才流失及對策分析》測算我國企業人才流動率達到了28%,部分中小企業人才流動率甚至達到了50%;73.8%的企業認為“技術人才缺乏”。據教育部“高校畢業生到中小企業就業意愿情況”抽樣調查顯示,約70%受訪畢業生愿意選擇適合自己的中小企業去發展,但仍有部分畢業生認為中小企業不穩定、待遇低。同時,社會人才的結構性缺失也讓中小企業失去人才市場的競爭力,當前金融、銀行、互聯網是最受應屆生青睞的三個行業,而工業、醫藥、通信、航空、新材料等需要高度創新的行業就業人數明顯偏低。
3 中小企業面臨困境原因
3.1 短期性因素:疫情反復、成本漲價、拉閘限電
短期來看,經濟K型復蘇,疫情反復,上游成本漲價,疊加環保限產、拉閘限電影響,是造成中小微企業經營壓力的主要原因。受環保限產、上游漲價影響,大宗商品價格屢創新高,但上下游傳導不通暢,擠壓中下游中小企業利潤。截至2021年10月,大、中、小型企業PMI分別為50.3%、48.6%和47.5%,小型企業PMI已經連續六個月低于榮枯線,中型企業PMI也已連續兩個月低于榮枯線。2021年10月,中小企業發展指數為86.1,較9月進一步有所下滑,整體大幅低于疫情前水平。對比之下,中小企業成本指數卻遠高于疫情前水平,最高達到121.1。盡管政策向中小企業傾斜,但由于弱勢地位,中小企業經營壓力尚未得到有效緩解。
3.2 經營性因素:中小企業處于地位弱勢,自身經營風險高,對上下游、金融機構議價能力不足
一是中小企業往往處于產業鏈弱勢地位,議價能力較弱,現金流和利潤容易受侵蝕。對于經營性現金流入,中小企業“貨賣出去、錢收不回來”已經成為較普遍的現象,大企業往往處于強勢,具備較強話語權,在向中小企業采購時,多采用承兌匯票方式結算,賬期最短3個月、最長一年。對于融資性現金流入,中小企業缺乏信用擔保,資產負債表相對“難看”,銀行處于壞賬率控制等因素,對中小企業貸款動力不足。但從現金流出來看,中小企業購買材料、工資、交稅、支付利息等都要真金白銀,一旦企業面臨現金流壓力,等不到到期兌付,就會陷入流動性困境。
二是中小企業人力財力受限,難以形成規模效應,自身經營風險較高。我國中小企業所處行業大多屬于充分競爭行業,行業競爭充分在提高市場效率的同時,也抬高了行業淘汰率。對于部分資產規模小、資產負債率高的民企,整體抗風險能力較弱,盈利能力有限,利潤收入不穩定,特別是初創期的小微企業,由于底子薄、自有資產少,抵御風險能力不足。
三是中小企業股權更加集中,公司現代化治理水平不足,存在擴張沖動。中小企業合伙人一般有親朋關系,在管理上容易出現“一言堂”的局面。在這種環境下,中小企業在經營決策時容易缺乏客觀性、全面性,在長期對企業的發展、擴張產生不利影響。
3.3 制度性因素:頂層設計仍需完善,“一刀切”容易誤傷中小企業
一是針對中小企業的頂層設計仍需完善。1)缺乏總領的、長期的、落地性強的相關政策。目前我國現存的總領性中小企業相關法案僅有2017年修訂的《中小企業促進法》,修訂內容由2002年的7章擴展為10章,45條拓展為61條;但該法案多用定性類描述,如第三章融資促進部分第十三條:“金融機構應當發揮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高效、公平地服務中小企業。”整個方案多為框架性條例,實操性不強,對于中小企業發展起到的作用較為有限。國家中小企業政策信息互聯網發布平臺顯示,國家出臺的中小企業相關政策中,規范規劃類政策共有1285條,占比達到38%。2)地方性政策分布不均,中西部中小企業獲得支持較少。東部沿海省市如浙江、江蘇等地出臺相關支持政策較多。2021年,山東省、江蘇省和浙江省分別出臺18條、18條和16條中小企業相關支持政策,居全國前列。3)創業扶持類政策較少。2018至2021年,國家出臺創業扶持相關政策共計28條,在所有類型政策中數量最少。
二是統領性機構級別較低。1)統領性執行機構級別較低。國家級別的中小企業支持部門為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地方級別缺乏專門為中小企業服務的相關部門,地方級別中小企業支持政策多為當地人民政府頒布。2)缺乏細分行業和地區性中小企業協會。目前我國現存行業協會為中國中小企業協會與中國中小企業國際合作協會,兩者均為國家級別協會,主要為會員企業在信息獲取方面提供支持;但協會定位較宏大,難以為具體行業的中小企業提供具有針對性的服務。此外,協會議價權不足,中小企業協會提供的主要服務為信息公開和活動組織,在政策議價和權利爭取上話語權不足。
三是政策間協調機制不完善,個別政策執行“一刀切”,誤傷中小企業。近年來,金融去杠桿、環保限產等政策初衷是好的,但沒有充分評估好政策執行節奏,影子銀行雖然滋生金融風險,但作為實體經濟融資的補充,在流動性寬松、表內信貸收緊時,是民企及小微企業重要的資金來源,影子銀行整治過程一定程度給民企中小企業帶來流動性壓力。
4 國際經驗
4.1 美國如何成為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沃土
4.1.1 美國中小企業現狀:貢獻四成GDP,七成技術創新
美國有兩種方法來定義小企業。1953年的《小企業法》將小型企業廣泛歸類為任何員工人數少于500人的公司。然而,同一法案要求建立不同的尺寸標準以解釋行業間差異。基于2017年發布的北美行業分類體系(NAICS),小企業管理局借助營業收入、資產和雇員人數指標,將小企業劃分為19個門類、1036個細分行業。每個行業僅采用一個判定標準,即526個行業基于營業收入,505個基于員工人數,僅有5個行業基于資產。細分行業之間的判斷檔位不完全相同,劃分標準唯一,可操作性強。
小企業是美國經濟的“脊梁”,為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注入活力,提升了美國經濟在全球市場的影響力。SBA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500人以下的美國中小企業數量共3070萬家,占比達99.9%。小企業創造了國內生產總值的43.5%,在出口中占比達31.6%。小企業每年為美國新增150萬個就業崗位,創造了64%的私營部門新增就業崗位。小企業雇用了約46.8%的私營部門員工,提供了私營部門工資總額的39.7%。
美國科技型小企業的創新成果多且推出速度快。從科研投入看,37%的高科技員工在小企業工作;從創新成果看,70%技術創新是小企業實現的,科技投資回收期約比大公司短1/4。
4.1.2 頂層設計層面:主管機構和法律法規明晰
美國小企業成長依托法律制度和政策性金融機構。一方面,1953年美國政府頒布《小企業法》,此后更從資金、技術、就業、投資等多角度頒布利好小企業的法律。另一方面,美國政府建立了小企業管理局(SBA),向小企業提供資金幫助、咨詢輔導等全方位支持。2020財年SBA以直接貸款、信貸擔保、政府采購、財政專項資金等形式向小企業提供250億美元。SBA較少直接貸款給小企業,而是為無法正常獲得融資的小企業提供商業擔保,或者從小企業處購買商品和服務。政府采購方面,2020財年SBA花費60億美元從小企業處購買商品和服務,占據全年總支出的24%;擔保貸款方面,SBA主導的小企業投資公司和風險投資公司提供的貸款在債券融資中占比超三成,是高成長型小企業獲得資金的主要來源。財政補貼方面,政府會為創新能力強或遭遇自然災害的企業提供財政專項資金。2019財年SBA為268家科技型小企業提供了近2億美元聯邦補助金。培訓指導方面,截至2020年,超2.2萬個小企業客戶接受過SBA的資源合作伙伴提供的咨詢服務。
4.1.3 融資層面:直接融資發達,政府性貸款直達
從融資方式上看,依托多層次資本市場,美國小企業的融資結構較為完善。小企業可以從證券交易所、中小型商業銀行、非銀行存儲機構、專業信貸機構等多角度獲得資金。根據美國全國小企業金融抽樣調查(NSSBF),美國小企業融資渠道占比為主要所有者(31.32%)、商業銀行貸款(18.75%)、非金融機構商業信貸(15.78%)、其他股權(12.86%)、天使資金(3.59%)、風險基金(1.85%)、政府資助(0.49%)等。直接融資方面,為支持成長性中小企業融資上市,1971年美國建立了納斯達克(NASDAQ)并放寬了小企業上市門檻。此外,政府鼓勵小企業以合適利率發行債券和市場交易。間接融資方面,SBA以商業擔保的形式為小企業背書,幫助其從小企業投資公司和風投公司獲得貸款。2020財年SBA的貸款擔保主要集中在建筑業、住宿餐飲業、科技行業和零售業。
美國中小企業生存狀況改善。1)破產申請數下降。據OECD數據,美國企業破產申請總數持續下降,2018年企業破產比2009年的峰值水平低63%。2)拖欠率下降。中小企業貸款拖欠率處于或接近歷史低點,31-90天的拖欠率在1.0-1.5%之間,91-180的拖欠率保持在0.5%以下。3)不良貸款率下降。拖欠31-90天的中小企業貸款占所有中小企業貸款的比重從2009年的3.24%降至2018年1.41%。
4.1.4 外部環境:鼓勵創新技術和人才
美國在創新精神、人才政策和稅收優惠等多方面為中小企業賦能。從創新精神上,美國文化鼓勵創新,對風險和失敗有極強的容忍度。文化的包容性為初創企業提供了良好的商業環境。據美國 國家風險投資協會(NVCA)數據,風險投資和成長資本從2007年的360億美元上升到2018年1320億美元,復合增長率達12.5%。從人才政策上,美國高度重視STEM方面(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的人才,并通過研發費用投入、人才引進、培訓等形式增強對該領域后備人才的培養和儲備。從稅收優惠上,據OECD數據,2018年美國企業稅收占GDP的份額僅為1.1%,低于德國(2.1%)、英國(2.9%)、OECD成員國平均(3.1%)。2017年減稅和就業法案(TCJA)頒布后,美國企業所得稅稅率目前低于除英國以外的所有其他主要經濟體的最高稅率。
4.2 德國如何培育制造業隱性冠軍
4.2.1 德國中小企業現狀:貢獻五成就業、六成增加值
德國中小企業劃分有兩種標準:德國標準和歐盟標準,兩套標準基本一致。在德國標準中,年營業額小于等于5000萬歐元且雇員數量小于500人的企業被劃分為中小企業;在歐盟標準中,中小企業劃分標準為年營業額小于5000萬歐元且雇員數量小于250人。歐盟考慮到南歐企業規模較小,降低了中小企業的雇員標準數量,這也是德國標準和歐盟標唯一的不同之處。
中小企業是德國的經濟支柱。據德國貝恩中小企業研究所數據,截至2019年,德國中小企業數量達354萬家,占總企業數的99.3%,營業額占所有企業營業額的32.9%,提供了54.7%的工作崗位,企業增加值占60.6%。
德國中小企業發展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擁有全世界最多的“隱形冠軍”。德國管理學教授赫爾曼·西蒙被稱為“隱形冠軍”之父,他對“隱形冠軍”企業的定義是:全球市場占有率第一或第二;年產值在20億歐元左右;鮮為大眾所知。按照西蒙等專家的定義,截至2019年,全球“隱形冠軍”企業共計2734家,德國以1307家的數量位居世界第一,占世界“隱形冠軍”企業總數的47.8%。美國、日本分別以366家和220家位居第二、第三位,占比僅為13.4%和8.0%。
德國注重創新活動,其中中小企業表現更為明顯。歐盟建議國家創新活動投入占GDP的3%,而據《SBA Fact Sheet 2019》顯示,德國超過這一建議值且創新支出占整個歐盟的30%。細分企業規模來看,德國小微企業、中型企業和大型企業中進行創新性活動分別占54.9%、74.2%和59.6%。
分行業看,德國中小企業中企業數量占比最大的行業分別是零售業、科學技術業和建筑業,分別占中小企業總數的22.15%、18.85%和14.61%;總增加值占比最大的行業分別是零售業、制造業和科學技術業,分別占中小企業總增加值的19.58%、19.51%和14.26%。
其中,德國中小制造企業表現亮眼,這也是德國擁有最多“隱形冠軍”的行業。中小型制造企業以8.04%的企業數量占比貢獻了19.51%的企業增加值。德國約有85%的“隱形冠軍”企業屬于工業領域,其中近25%為機械制造業,金屬工業和電氣工程業數量均超過10%,醫療技術、化學工業和汽車制造業數量均在5%~6%內(李卓亞,2019)。
4.2.2 頂層設計層面:完整的中小企業社會服務配套機構
德國擁有完整的中小企業社會服務配套機構。德國以上層管理、中層執行和下層協調的方式建立了完整了中小企業服務系統。上層管理主要指制定政策的政府機構,包括聯邦政府經濟部、財政部、科技部等部門下專設的中小企業支持政策制定機構和各州設立的促進部門,這類官方部門在制定之外還為中小企業提供各類信息;中層執行主要指為中小提供金融服務的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包括政府指定的德國復興信貸銀行以及各州設立的資助銀行等,致力于為中小企業提供低息貸款和更便捷的金融服務;下層協調主要指德國各類企業商會,包括德國工商會、手工業商會、自由職業者商會和農業商會等,主要代表中小企業利益和政府進行談判以及向中小企業提供信息咨詢服務,屬于半官方機構。
4.2.3 融資層面:自有資金占50%,融資渠道暢通
德國中小企業融資條件良好。根據歐洲中央銀行每兩年發布的《歐元區企業融資調查》(Surveyon the Access to Finance of Enterprises in the euro area)顯示,企業認為經營中最大的困難是獲得有技能的勞動力,其次是尋找客戶,而困難最小的是融資。德國是歐盟內小微企業融資難比例最低的國家。
從融資方式上看,通過銀行貸款的企業比例上升,反映了公開融資渠道的難度下降。德國中小企業融資方式主要有四種,分別為銀行信貸、自有資金、資助貸款和其他方式。在四種融資方式中,自有資金為最主要的方式。2019年,中小企業通過銀行信貸、自有資金、資助貸款和其他方式實現融資的比例分別為36%、50%、8%和6%,其中通過銀行信貸進行融資的企業比例較2004至2018年上升5%。
從融資費用看,德國中小企業融資利息費用持續下降。2019年,中小企業融資利息費用為280億歐元,處于2005年至今的最低水平;同時,信貸融資量不斷上升。
從審批難度上看,中小企業貸款協商成功率逐年上升。2019年,所有貸款均成功的中小企業占比為62%,較2004年提升27個百分點;所有談判均失敗,銀行不提供貸款的中小企業占比12%,較2004年下降23個百分點。中小企業獲得貸款更加容易。
4.2.4 外部環境:鼓勵創新、降低稅負
德國設立了創新激勵、稅收優惠、融資支持等全方位的支持條款。在創新激勵上,德國提高中小企業創新的資助金額并優化申請手續;將受資助中小企業規模從250人以下提升至500人以下;政府采購高科技產品優先考慮中小企業。在稅收優惠上,德國將周轉稅變為增值稅;提高中小企業營業稅起征點;不斷降低公司稅,有數據表明,中小企業公司稅稅率在20世紀80年代為56%,而到21世紀初已降低至25%;推遲稅款繳納節點,增強中小企業的流動性。在融資支持上,政府銀行提供給中小企業的貸款利率一般比市場利率低兩個百分點;承擔大部分中小企業擔保機構的承貸損失。
4.3 韓國如何扭轉中小企業地位
4.3.1 韓國中小企業現狀:貢獻六成GDP,八成就業
韓國中小企業主要以平均銷售額作為規模劃分標準。據Ministry of SMEsand Startups(MSS),微型企業被定義為雇用九人或以下的企業;小型企業是指年銷售收入低于10億至120億韓元的企業;中型企業是指年銷售收入低于400億至1500億韓元的企業,門檻因行業而異。分行業來看,因具體業務類型不同,制造業中6種業務類型(制造、皮革箱包、家具、紙制品、電氣設備、初級金屬制造)采用1500億韓元標準;食品、煙草、紡織品、汽車等12種業務類型采用1000億韓元標準;飲料、醫藥、非金屬礦物產品等業務類型采用80億韓元標準。
過去韓國政府采取不均衡的經濟發展戰略,重視大企業大財團,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相對有限。亞洲金融危機后,韓國意識到中小企業的發展韌性,采取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和高附加值企業同時并重的方針。根據OECD數據,截至2017年,韓國中小企業數量達401萬家,在全國企業數中占比達99.9%。10人以下的微型企業達369萬家,占比高達91.9%。與上年相比,微型企業份額從85.3%上升到91.9%,而小企業和中等企業份額均呈下降趨勢。從就業貢獻來看,中小企業2017年貢獻了85.4%的就業崗位,其中微型、小型和中等企業各貢獻了40.9%、24.3%和20.2%。在附加值方面,韓國中小企業占所有商業部門GDP的60%以上,出口占34%。
韓國中小企業是各行業的“就業引擎”。OECD數據顯示,韓國中小企業在服務業、建筑業和制造業的從業人員,約占該領域總就業人數的90%、85%和80%。而韓國中小企業在數量分布最少的行業仍提供了六成以上的就業機會,即商業設施管理和商業支持服務行業(64.2%),電力、天然氣、蒸汽和水供應(71.2%)、專業、科學和技術活動(72.2%)。
4.3.2 頂層設計層面:法律、機構、融資支持完備
韓國政府對中小企業的支持較為全面。1)韓國政府在90年代初頒布了《小企業支援法》,在法律層面為中小企業發展賦能。2)成立專門性的服務機構和擔保基金。設立了中小企業署、中小企業銀行等政府服務機構,為中小企業發放專項貸款;設立中小企業振興公團這一非盈利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資金援助、經營指導、技術培訓和國際協作等項目扶持。建立信貸擔保基金,為無法正常融資成功的中小企業信用背書。3)設立優惠貸款利率,并作為再貸款考核指標。韓國中央銀行為商業銀行向中小企業貸款設定指定性規定,以此支持小型企業的融資活動。4)“官民合作”,充分發揮民間機構的參與度,鼓勵大小企業合作。一方面,韓國政府不再局限于單邊政策扶持,而是更注重引導民間金融機構發揮資源、資金優勢,進一步提升中小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話語權;另一方面,韓國政府鼓勵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合作開展技術研發。韓政府與三星、浦項制鐵等大企業簽訂“MOU計劃”,大企業需要購買小企業研發成功的產品。
4.3.3 融資層面:間接融資為主,拒貸率較高
韓國中小企業融資條件良好。1)貸款金額逐年增長。韓國中小企業數量眾多,貸款金額比重高于大企業,貸款金額從2001年的144萬億韓元上升到2018年696萬億韓元。2)不良貸款率降低。截至2018年,中小企業不良貸款比例降至1.10%,為2008-2018年間的最低水平。3)破產企業數量下降。根據韓國銀行數據,08年全球金融危機下,韓國企業破產數量達到峰值2735宗。此后,企業申請破產數逐年減少,2018年為469宗,創歷史新低。4)資金缺口低。韓國中小企業的資金缺口(由于市場失靈而導致的資金短缺)相對較低,僅占韓國所有中小企業貸款的5%(Lee,2017)。
從融資方式上看,韓國中小企業以間接融資為主。韓國主要通過政府擔保貸款,降低中小企業的風險敞口,降低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度。2018年政府擔保貸款金額為68萬億韓元,而同期政府直接貸款僅為4.4萬億韓元。韓國風險投資公司(KVIC)等風投機構雖然融資占比較低,但規模增速較快。風險投資與成長資本從2007年的0.99萬億韓元上升至2018年3.42萬億韓元,復合增速達12%。
從融資費用上看,韓國中小企業貸款利率總體較低。據韓國銀行(BOK)數據,中小企業貸款利率從2007年7.04%下降至2018年3.82%,雖然較2016年略有回升,但仍處于歷史較低水平。據經合組織發布的《2019年中小企業和企業家融資》,向韓國大型企業與中小企業的貸款利率差異是OECD經濟體中最窄的,表明韓國中小企業融資機會有所改善。
從審批難度看,韓國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標準仍然非常挑剔。據韓國中小企業銀行(IBK)數據,中小企業貸款申請的拒絕率從2015年的3.7%持續上升至2018年15.5%。
4.3.4 外部環境:打破中小企業歧視
政策方面,韓國全方位加大支持力度。在創新政策上,政府提供“初創企業技術孵化器計劃(TIPS)”、“創業領導者大學”和“智能創業學校”等技術創業平臺;在人才政策上,量身定制職業培訓,員工援助系統以及與管理和就業相關的高中/大學支持計劃;在改善商業環境上,韓國改革阻止中小企業重新站起來的歧視性制度,向有前途或有困難的中小企業提供政策性貸款,注重內需擴張和營銷基礎設施支持;降低稅收,放寬對初創企業的監管。在協同業務上,搭建中小企業與大企業之間共享增長的生態系統,實施“企業社會責任(CSR)”項目來促進可持續經營,并根據地方特色制定計劃,建設地方特區。
5 政策建議
第一,統籌完善頂層設計,構建可落地的“一攬子”的配套政策。針對中小企業政策的頂層設計要做到“精準扶小”,切忌“一刀切”、“撒胡椒面”,貨幣政策上,通過降準、再貸款、再貼現、直達實體經濟政策工具等方式向中小企業注入流動性,切實將金融資源流向中小企業;財政政策上,發揮財稅政策的導向和杠杠效應,針對不同的行業屬性、企業性質和經營狀況等多維度進行針對性幫扶,有條件地減稅降費;產業培育政策上,通過精細化的一攬子政策建立科學的幫扶培育體系,完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評價培育辦法,關注中小企業的成長性。
第二,構建從政府到行業協會的落地執行機制,確保政策有效落地。一是政府牽頭以產業聯盟,國家大基金等形式,對關鍵技術領域尤其是中小創新企業加大研發投入與扶持。二是支持由代表市場需求的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由政府負責各部門的協調保障工作,打通從高校研發到企業生產的渠道,提高研發轉換率。三是發揮行業自律組織的協同和自治作用,保障中小企業的利益得以充分考慮,并且公平競爭的市場有望培育出更多的獨角獸企業。
第三,分等級進行減稅降費,減輕中小企業負擔,提升企業營商環境。一是突出財稅政策的支持,按照行業、研發支出金額等分等級給予研發支出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低稅率等優惠政策,并給予小微企業低息融資、專項貸款。二是建立新型政商關系,營造一個公平、公正、透明的營商環境,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上的決定性作用,具體來看,需要完善和優化服務體系,在納稅服務、企業開辦流程、跨境貿易等方面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為企業家提供安全、公平和低成本的環境,保護企業家精神和財產權,穩定預期,進而鼓勵中小企業投資。
第四,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鼓勵創新項目風險投資和并購,解決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一方面,豐富融資工具及金融服務機構,進一步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意愿,完善股票市場基礎制度,打通多層次資本市場關鍵環節,發揮北交所對中小企業的支持作用;加快發展債券市場,推動債券市場統一標準;增加有效金融服務供給,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題。另一方面,需進一步鼓勵創設第三方評級機構、建立中小企業信用評估數據聯網體系,解決中小企業在融資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助力中小企業紓困。
第五,重視基礎學科教育,合理引導人才就業。人才是企業和國家發展活的血液,壯大和豐富人才隊伍是創新的基礎保障。政策層面,加強改革教育管理制度,夯實基礎教育,提高高等教育投入,放開教育行業管制,改革教育理念,充分給予學術討論的自由,生產思想與人才;地方政府層面,可通過財政補貼、落戶優先等人才引進政策,吸引人才、引導人才就業,同時要優化城市群內部空間結構,推動完善產業結構和公共服務、交通設施等布局,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留住人才、促進創新發展,增強城市競爭力。
第六,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鏈供應鏈韌性,進一步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一方面,完善對專精特新企業的配套幫扶政策,包括撥付財政專項資金、技術創新支持、市場開拓扶持等,充分尤其發揮北交所的引領作用,服務于更多小微科創企業,引導更多的私募股權和創投基金為創新企業注資,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另一方面,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保護企業創新活力,政府和專業部門需要完善知識產權標準,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相應普法教育工作,增強企業法律意識、提高法制觀念,對于違反知識產權且影響惡劣事件采取重獎重罰政策;提高企業知識產權申請、知識產權保護服務工作,降低企業申請維護時間和成本,建立網絡化信息化產權服務平臺,重點推廣數據庫安全保護技術,對中小企業可派專家進行現場多元服務和指導。
第七,引導中小企業規范發展,提升核心競爭力、資產質量和企業信用。一是企業應堅守主業,增強企業的經濟效益,不斷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二是積極引進人才,加強基礎管理素質教育與培訓,對接新興技術,促進企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三是塑造企業良好社會形象,從根本上提升中小企業融資能力,并加強與金融機構溝通,全面、真實地披露自身信息,增進銀企互信;四是注意穩定企業杠桿,基于自身償債能力合理確定債務結構和債務期限,以持續穩健的投資經營筑牢自身融資的信用基礎;五是構建全體員工所認同并遵守的企業文化,創造良好的工作氛圍和經營環境。